吃穿住用行,没有植物可以比它更全能!
发布时间:2024-11-08 12:06 浏览量:11
要说和我们方方面面的生活都密切相关的植物,你会想到谁?
吃穿住用行,一般的植物能占俩就已经是很厉害了,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它简直就是个全才!在哪一行都发光发热!
大文豪苏东坡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脍炙人口,其实,他还有一段关于竹子的名言:“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cuàn)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感谢竹子,从古至今,我们的衣食住行用,都有它撑起一片天。衣者竹皮,履者竹鞋
竹子的穿和用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竹子最早、最广泛的国家。早在1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竹子制作弓、箭、枪矛等狩猎武器。但竹子不仅有能做武器的“刚”,更有“绕指柔”的一面:竹竿的韧皮组织,俗称“竹皮”“竹青”,可以削成纤薄的竹篾、竹丝,经巧手编织,便能塑成千姿百态的器物。
可刚可柔的竹子
高等植物体内输送营养的纤细管道,植物学上称为“维管束”。在竹子茎秆中,越向外侧,维管束越密集。维管束主要由纤维素组成,有很好的连通性与柔韧性,而竹纤维又比树木茎干的纤维更长,柔韧性更佳。因此,竹竿最外侧的两层竹皮(头青、二青),自古就是最适合编织的天然材料之一。
编织是人们利用竹子最常用的形式之一
时至今天,我们依然能从很多生活用具的名字中,读出竹子的存在感:篮、筐、箱、笼、斗笠、簸箕、笊篱……竹子成本低廉,编织的可塑性强,又轻便结实,堪称性价比之王。
竹子:我啥都能编
苏东坡笔下的“衣者竹皮”“履者竹鞋”,应当也是竹丝编织的服饰。而今,要把竹子穿在身上,已有更好的办法:将竹纤维提炼出来进行纺织,制成防皱、柔滑的衣服。
它还有一个特别的优点——竹子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物质,能抑制细菌生长,所以走进竹林会感到空气清新,林中动物的粪便、尸体也不易腐臭。通过现代工艺,人们已能将这种抗菌物质提炼出来,使竹纤维织物自带杀菌、除臭功能。
苏东坡写的“衣者竹皮”,可能是用竹篾编织的防雨衣物。而在晚清时,还流行过另一种“竹衣”,将直径只有几毫米的竹管用丝线串起、编缀成衣,夏天穿在身上,就像披了一张清凉的竹席,起到降温作用。
庇者竹瓦
“木材平替”的逆袭
中国传统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而在南方竹产区,竹子就是木材的平价替代品。它笔直不分叉,竹竿的细胞中有大量二氧化硅成分,质地坚硬,韧性也好,是天生的良材。更重要的是,竹子长得快,远比木材易得。一段20米长的木材,树可能要生长60年,而一根竹子只要60天就能长到20米,到成材可用,也不超过6年。
毛竹(楠竹)是我国最主流的工业用竹材,种植量最大。作为大型散生竹,它能形成大片单一竹林景观,因此著名的“竹海”如四川蜀南竹海、安徽木坑竹海等等,都主要由毛竹林构成。
从我国南部到东南亚地区,经典民居“吊脚竹楼”,往往除了主要支柱使用木料,大部分建材都是竹子,有的甚至通体全竹,清凉通风。近年随着海外交流的拓展,中国人还把这种竹楼的建造技术传到了非洲、中南美洲,利用当地原生竹材,帮当地人盖房子。
竹子当建材,除了竹楼这样一目了然的,还有一种更古老的形式:编竹夹泥墙。它也叫“编壁”,是亚洲竹产区的一种古老建筑形式,最晚在汉代就已出现。是用竹竿或木材作为立柱,再以竹篾穿插于立柱空档之间,编成壁体,最后在表面抹上草泥、石灰等涂料作为保护层。这种墙体轻便、透气,很适合炎热的南方地区。
编竹夹泥墙,泥灰涂层为表、竹篾为里的“夹心”墙
直到今天,竹子在建筑行业还是个宝。一方面,竹建筑有特殊的结构、数学美感,让许多设计师为之着迷。另一方面,哪怕是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建造施工时,竹子依然是“脚手架”的绝佳材料;竹子加工成的板材、家具等等,则是室内装修的热门。
即便到今天,建筑也离不开竹材料
在我国,绝大多数工业用竹料都出自毛竹(楠竹)。2020年,我国竹林面积达到673万公顷,其中毛竹林占七成。一根毛竹竹竿,要生长5年以上,才能达到建材所需的强度。不同竿龄的竹竿,含水量有明显区别,材质收缩率不同,不能混起来加工。所以栽培毛竹的农民,往往还会给竹子记年龄,在竹竿上用油漆画道道,一年加一道,采伐时就能明确地将“同龄”的竹竿归到一起。
中南美洲也有原生竹类分布,为巴拿马的传统建筑,四壁以竹竿密排而成。
载者竹筏
“行走江湖”
竹子自带空腔,浮力比实心的木头更大。它外层的竹皮还很致密、能防水,因此比木材更适合做水上载具。中国传统竹排,只需几根长竹竿并排拼成,就能负荷好几个人的重量。
在贵州赤水河流域,民间还有出神入化的“独竹漂”功夫,高手脚踩一根粗竹竿作筏、手持一根细竹竿为桨,在水上漂行,如履平地,甚至能在竹竿上做出各种舞蹈、杂技动作。
独竹漂
在东南亚的越南等地,以竹为船的思路则截然不同:不用竹竿,而是用竹篾编织一个大“竹篮”,把人装在里面。这种“篮子船”是越南的传统渔船,在河流甚至浅海中都能使用。当然,“竹篮打水一场空”,这船直接下水是会漏的,得刷上桐油或树胶作为防水涂层。
“篮子船”,用竹篾编织成一个大圆簸箕(也有少数编成两头尖的小船形)。
书者竹纸
最初的文艺载体
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早在诞生之初,就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竹子制作的毛笔(笔杆)、简牍,是最早的书写工具之一,是华夏文明传承的起点。“篇”“册”“编”“杀青”这些使用至今的字词,都从竹简而来。
可当书写工具
1700多年前的晋代,人们开始用竹浆造纸。在苏东坡的时代,竹纸的制作已经相当成熟。彼时同样由植物纤维制造的还有桑皮纸、麻纸等等,但竹纸量大价廉,最受普通士子欢迎。南宋以后,福建、浙江、四川有大量竹林的地方,都成了竹纸的明星产地。直到今天,光滑、薄透、吸水性良好的竹纸,依然是很多人练习书画的好帮手。
在音乐领域,竹子也积极参与了数千年。传说黄帝的乐官伶伦用竹管制成乐器,吹奏出凤凰的鸣声。长短不同的竹管,吹出的音调有区别,伶伦从中制定“十二律”,成为中国音乐的基准。直到清代,人们都会用竹子制作“十二律管”给乐器调音。
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中国传统乐器统称“丝竹”,足可见竹子在其中的地位。吹奏的笙、箫、竽、笛、筚篥,击弹的筝、筑、箜篌,名字里的竹字头都昭示着它们最初的材质。在国内常见竹类中,紫竹和斑竹是最经典的乐器用竹,以音色清越著称。而在西南地区,不少民族还会用粗壮的毛竹制作芒筒、芦笙等特别巨大的竹乐器。
中国传统乐器芦笙
在世界上其他竹子产区,人们也发现了竹子的音乐属性。中南美洲的原住民也会用竹管制作类似排箫的乐器。
爨者竹薪
从烧饭柴火到吃饭家伙
苏东坡说的“爨(cuàn)者竹薪”指的是以竹为柴、烧火做饭,竹子十分易燃,烧起来与稻草、麦秸近似,火力强猛。如今做饭普遍不烧柴了,这例子便有些距离感。其实,比起做饭,吃饭更离不开竹子——最中国特色的餐具:古时的“箸”、今天的“筷子”,写出来可都是竹字头。又直又轻便的竹子,自古就是做筷子的绝佳材料。
随着人们对食品卫生的重视,餐馆广泛使用“一次性筷子”,竹子量大、速生、可降解,作一次性筷子材料相对最为环保。在毛竹产区,常能见到村头空地杵着一束束“巨型意面”:竹材被劈成细条,集成捆,树立在地。这就是一次性筷子的粗坯,晾晒后会进入工厂进一步加工。
“巨型意面”
说了这么多,我知道你在等什么!竹子能好怎?关于竹子的美食可太多了,咱们可以猛戳竹菌、竹虫……你们的口味是越来越重了啊!回顾
关于竹子的更多知识可戳👇
竹子开花就会死?以前还捐款抢救大熊猫呢!
为啥总说“竹子开花,马上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