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34年于蓝打胎两次,出轨被原谅,田方逝世后仅给她留下两百元
发布时间:2024-12-03 19:32 浏览量:8
1938年,17岁的于蓝怀着一腔热血,离家奔赴延安。
她曾幻想过自己也能像银幕上的英雄一样,手握钢枪,驰骋疆场,击退敌寇。
然而,现实是她被安排去抗大学习。
虽然延安的生活清贫简朴,但青年学子们的斗志和热情却始终昂扬向上。
在一次观看话剧《到马德里去》的时候,于蓝在台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个穿着布衣、草鞋,声情并茂念着台词的男演员,不正是她15岁时在电影《壮志凌云》中仰慕已久的大明星田方吗?于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想,像田方这样的大明星,怎么会出现在延安这样的地方?
原来,田方虽然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影星,但他骨子里却有一股正气和爱国情怀。卢沟桥事变后,他毅然放弃了在上海的优渥生活,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田方为人友善,待人真诚,没有一点大明星的架子。他乐于帮助他人,即便是对一个寒酸的穷学生,他也愿意解下身上的毡子,为他裁成御寒的袜子。
于蓝对这个憨厚正直的男子产生了好感。得知田方在鲁艺实验剧团工作后,她便主动报名参加了剧团,希望能有更多机会与他相处。然而,在那个年代,青年男女想要确立关系,总还需要一位长辈的牵线搭桥。
一天,于蓝的闺蜜赵路告诉她,田方被介绍给了她作对象。于蓝虽然嘴上说着祝福,心里却难免有些失落。好在误会很快就解开了,原来田方早就对于蓝芳心暗许。他们俩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恋爱的滋味是甜蜜的。白天,他们一同在剧团排练;傍晚,携手漫步回家,共进晚餐,谈天说地,好不惬意。可没过多久,田方脾气暴躁、有强迫症的一面就显露出来了。他总是对于蓝颐指气使,从排戏到家务,事无巨细都要求于蓝照他说的做。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还小,没养成好习惯。"这让于蓝感到很委屈,在她看来,田方根本就没把自己当成平等的伴侣,而是当成了一个需要管教的孩子。
矛盾的导火索是田方的两个孩子。他们是田方和前妻生的,在老家由奶奶带着。当于蓝初次见到这两个孩子时,田方就催促他们喊她"妈妈"。19岁的于蓝哪里准备好当后妈?可田方满心满眼都是孩子,却忽略了她的感受,一有什么事没照顾好,就凶巴巴地数落于蓝。于蓝感觉自己仿佛成了多余的人。
就这样,他们跌跌撞撞地相伴着走过了四年时光。之后,田方向于蓝求婚,尽管父母和朋友都不看好,但于蓝还是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他。1940年11月7日,在延安的一个简陋的婚礼上, 29岁的田方和19岁的于蓝,手捧鲜花,笑靥如花,喜结连理。
命运似乎总爱和人开玩笑。曾经,于蓝一心向往革命,却被现实磨平了梦想的棱角;她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却未料婚姻生活也谈何容易。就这样,于蓝和田方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开启了长达34年的人生旅程。
婚后,于蓝和田方的矛盾似乎更加尖锐了。田方脾气愈发暴躁,动不动就对于蓝大发雷霆。他总觉得于蓝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需要他好好管教。于蓝则认为,田方根本不尊重自己,把她当成了附属品。
两人的性格差异越来越明显,争吵不断。田方希望于蓝能改掉一些他看来不太得体的习惯,比如大大咧咧、豪爽直率,但于蓝并不愿意委曲求全。她渴望得到田方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一味的管束和责备。
更让于蓝感到绝望的是,婚后不久,她先后两次怀孕,但每次都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流产。她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当母亲,也担心孩子的到来会进一步加剧她和田方的矛盾。田方对此非常不满,认为于蓝不负责任,太过任性。
矛盾的种子在两人心中越埋越深。终于,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于蓝愤然离家出走。她在一个同事家借宿,却意外地对那个同事产生了好感。同事对她很体贴,总是耐心倾听她的烦恼,给予她安慰和鼓励。于蓝感到前所未有的被理解和呵护。
一晃几个月过去,于蓝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了那个同事。她决定向田方提出离婚,去追寻自己的幸福。然而,就在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于蓝突然犹豫了。她想起了和田方一起走过的那些岁月,想起了他们曾经的甜蜜和誓言,心中五味杂陈。
田方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但转念一想,自己对于蓝的忽视和伤害恐怕也是导致这一切的原因。他主动找到于蓝,表示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重新开始。于蓝看到田方诚恳的态度,心中的怨怼慢慢化开了。
经过一番长谈,两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决定给彼此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于蓝搬回了家,开始尝试与田方沟通,而不是一味的逆来顺受。田方也学会了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于蓝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日子一天天过去,矛盾似乎慢慢减少了。1947年,于蓝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看着襁褓中的婴儿,夫妻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以为,经历了这么多风雨,未来的生活应该就会一帆风顺了吧。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来得猝不及防。就在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时候,田方职务被撤,一夜之间,这个家庭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尽管处境艰难,但于蓝却没有选择离开田方。她依然不离不弃地守在丈夫身边,和他一起承受着生活的重压。那些苦难的岁月,让他们的感情愈发深厚。
历经种种磨砺,于蓝和田方的婚姻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他们终于明白,夫妻之间没有什么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要双方都愿意去理解和包容对方。
可是,更大的考验还在前面等着他们。田方因为长期超负荷的劳作而积劳成疾,身患重病。昔日那个风度翩翩、在银幕上光芒四射的男人,渐渐变得形容枯槁、困顿不堪……
田方常常感叹,自己这一生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娶了于蓝。是她不离不弃的陪伴,让他在命运的泥沼中不至于深陷绝望;是她无微不至的照料,让他在疾病的折磨下得以喘息;是她坚强勇敢的担当,让这个家在风雨飘摇中得以不倒。对此,于蓝总是笑着说,这是她应该做的,因为她深爱着他,无论贫穷还是困苦,都愿意与他白头偕老。
然而,上天似乎格外喜欢捉弄这对恩爱夫妻。1982年,病魔最终还是带走了田方的生命。临终前,他紧紧握着于蓝的手,嘱咐儿女要好好孝顺母亲,不要让她受委屈。
送走了相濡以沫几十载的爱人,于蓝一下子变得苍老了许多。但她强忍悲痛,一如既往地守护着这个家。她知道,这是田方最后的嘱托,也是自己毕生的责任。
那些苦难的岁月,终究过去了。可于蓝没有想到,田方竟然只给她留下了一张存单和区区二百元的存款。这个男人,用一生的时间教会她什么是爱,什么是坚持,却在临终前留给她的,竟然只有这些。
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可于蓝和田方用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携手走过半个世纪,跨越了时代的沧桑巨变,见证了彼此的悲欢离合。哪怕最后只剩下孤独和回忆,于蓝的心里也永远装着那个给了她一生承诺的男人。
曾经,他们以为可以就此相守到老。然而,命运却又和他们开了最后一个玩笑。带着满身的戎马疮痍,带着几十年的悲欢离合,田方最终还是离开了他深爱的妻子,长眠于六尺之下。而苍老的于蓝,却还要独自面对往后漫长的岁月。
送走了相濡以沫几十载的爱人,于蓝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曾经那个明艳动人的大美人,如今也爬上了岁月的痕迹。她常常一个人默默发呆,眼神中流露出无尽的哀伤。儿女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又无能为力。
田方离世后,于蓝独自一人生活。儿女们虽然常来看望,但毕竟都有各自的家庭和工作,不能时刻陪伴左右。于蓝渐渐地变得沉默寡言,整日独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望着田方的遗照出神。
有时,于蓝会情不自禁地对着田方的照片诉说心事。她告诉他,自己是多么地思念他;告诉他,没有他的日子是多么地煎熬;告诉他,她是多么希望能再见他一面,哪怕只是在梦里……可不管于蓝如何呼唤,田方再也无法回应她了。
失去了爱人,于蓝的生活失去了色彩。她不再关心自己的穿着打扮,整日披头散发,一身邋遢。曾经引以为傲的一头乌发也渐渐花白,脸上的皱纹日渐加深。望着镜中的自己,于蓝感慨万千。岁月真是把杀猪刀,转眼间就能把人变成另一个模样。
尽管儿女们百般劝慰,于蓝的心情却始终无法平复。她常常梦到田方,梦里他们又回到了年轻时,沿着熟悉的街道散步,就像早年的每个黄昏。梦醒时分,身边的空荡提醒着她,那个熟悉的身影已经永远地离开了。
一晃眼,就过去了十多年。于蓝渐渐地适应了没有田方的生活。她开始尝试着去回忆他们相濡以沫的点点滴滴,开始学着去面对孤独的余生。
尽管晚年清贫,但于蓝的子女们却无一例外地成了栋梁之材。他们孝顺母亲,常常带着孩子回家与她团聚。看着儿孙绕膝,于蓝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这是田方最放心不下的,也是自己最大的安慰。
渐渐地,于蓝不再整日愁眉苦脸。她开始学着打理自己,穿上体面的衣裳,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她不再终日躺在床上,而是会出门遛弯,和老姐妹们聊天,日子也变得充实了许多。
然而,内心深处的伤痛却是一辈子也无法痊愈的。每逢清明祭扫,于蓝都会早早地来到田方的墓前。她细细地擦拭墓碑,把他生前最爱吃的菜肴一一摆上,轻轻诉说着这些年的点点滴滴。泪水悄然滑落,滴在墓碑上,晕开了一朵朵伤心的花。
晚年的于蓝,最大的乐趣就是回忆。她常常会想起年轻时和田方相爱的美好时光,想起他们一起走过的酸甜苦辣。每每想到这里,于蓝的脸上就会浮现出甜蜜的笑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让她魂牵梦绕的年代。
岁月慢慢地流逝,不知不觉中,于蓝已是古稀之年。
她渐渐地变得健忘,常常分不清今夕何夕。可无论她的记性如何衰退,对田方的思念却从未减少半分。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在呼唤着那个刻在心底的名字。
2010年,93岁的于蓝静静地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她紧紧握着田方的照片,脸上浮现出恬静的微笑。她知道,自己即将与他重逢于另一个世界,再也不会分离。
于蓝和田方用他们传奇而坎坷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他们用半个世纪的时光,跨越了时代的沧桑巨变,书写了一段动人心魄的爱情篇章。
尽管经历了种种苦难,但他们始终不离不弃,相互扶持。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注定要流芳百世,为后人传颂。
如今,当人们再次提起于蓝和田方,内心除了敬佩,更多的是感动。
他们是民国文人的代表,更是爱情忠贞的典范。
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向世人证明了:真爱不是轰轰烈烈,而是细水长流;不是海誓山盟,而是相濡以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