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还是馅饼?——锐评球鞋圈的「布克陷阱」现象

发布时间:2024-12-12 17:35  浏览量:2

随着「外观过于复古,以至于这双篮球实战鞋更像休闲鞋」这类球鞋在布克一代之后大量涌现,「布克陷阱」也成为了谈论这些球鞋时出现的高频关键词。

12/12

那么,到底什么是布克陷阱,这个「陷阱」会如何影响我们脚下的球鞋,笔者觉得应该和大家聊一聊~

什么是布克陷阱?

今年三月,某球鞋博主在视频中提到了「布克陷阱」这一概念。其实他在视频中的表述还是非常清楚的,是不希望国产品牌在「复古外观实战鞋」这个方向投入大量精力——毕竟国际品牌在这个领域非常有优势,如果国产品牌在这里投入过多资源,很有可能竞争不过。但在自媒体平台,这个表述显然被滥用了,很多球鞋自媒体或者用户,只要看到一双适合或者可以打篮球的复古风球鞋,就会称其「掉入布克陷阱」,或者直接称这种鞋为「布克陷阱」「布克陷阱鞋」。

▲布克恐怕也难以想到

自己的签名鞋会以这种方式震撼鞋圈

布克命名合适吗?

其实,布克一代并不是开了「复古造型+全新科技」的先河,远的,Air Force 25就是典型的案例。近的,匹克对大三角,帕克四代,火花三代的「增配升级」,都要比布克一代早。因此,就算这种思路是「陷阱」,用布克命名也有点牵强。如果真的存在这种陷阱,用匹克,耐克都有点道理,叫布克就显得有点奇怪了。

真的存在陷阱吗?

众所周知,休闲鞋和篮球鞋现在看似在功能性上有了巨大的差异,但是不要忘了,大量的休闲鞋,其实本身就是篮球鞋——是因为性能更好的篮球鞋出现了,这些曾经的篮球鞋只能在做工和用料上减配,逐渐活成了休闲鞋的样子。很多时候,他们只是被更好的性能鞋比下去了而已,并不是说他们的设计并不适合实战了。

▲笔者遇到过穿「病倒」实战的大哥

当时大家吐槽的点是「你怎么舍得」

而不是「这鞋还能实战」?

举个最极端的例子——我们现在觉得完全无法打球的Air Jordan 1,Air Force 1当年可是乔神与科比上场实战的战靴!既然这些战靴的设计当年就能保障职业球员完成一些技术动作,那么如今我们在使用同款技术动作,且降低烈度的情况下,这些鞋的实战功能性显然还是存在的。当然了,复刻的鞋款因为已经转型为休闲鞋,自然有可能在做工和用料上,不对其进行实战的要求了。再加上我们对实战鞋的要求也变高了,无论是品牌还是我们,都不太会用这些鞋子实战就是了。

▲乱穿鞋时期的科比

可是穿这双鞋打球的

▲时至今日

对实战要求更高的我们

自然会让这双鞋的性质发生一些变化

举个例子:如果一双实战鞋A,他在当年的性能评分是60,虽然在40年间经历了顶级赛场的考验。但层出不穷的70分,80分篮球鞋让他显得评分很低。但如果我们为他增加一些配置,比如气垫和碳板,匹配实战的用料,以及更精良的做工,那么他的评分显然不止是60分。如果还没理解,把A换成Air Force 1/25是不是就想通了?

▲相比当年价格就非常高的AJ球鞋

很多鞋友是真穿着平价的AF25实战过的

与其说是陷阱,不如说是馅饼

陷阱或曰馅饼鞋的意义?

如果你不止关注篮球场,也在把目光投向运动场和校园的话,就会发现,好多「小孩哥/姐」即便没在跑步时,依旧穿着碳板跑鞋压马路,一部分原因和资深鞋友们当年的状况是一样的:一来,没有多余的预算专鞋专用,二来,也需要好鞋来随时展示自己的时尚品味和运动能力。但相比那些经典的篮球鞋,那些跑鞋更不适合日常行走穿着,甚至可能影响未成年人正常的走路姿势以及身体健康。

这也是笔者觉得,这种「陷阱鞋」太有存在的意义了:功能上,能较好完成篮球、跑步等运动的功能;日常上,起码也让正常行走得以顺利进行,不至于影响步态和健康;时尚上,能彰显你的审美与运动实力——显然,这对现在球鞋消费的主力军(小孩哥、姐)以及为他们买单的家长来说,这三点都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存在。如此广大且有潜力的市场,笔者认为,与其说这个路线的球鞋是某种发展陷阱,倒不如说是发展馅饼——而且还是让消费者与品牌共食红利,实现双赢的馅饼。

▲如果非要说陷阱的话

笔者觉得布克可能是掉入了「塔图姆陷阱」

作为第一代签名鞋,他们的设计都有点太激进了

品牌如何掉进陷阱?

回到某博主对「布克陷阱」的阐述的话,笔者也觉得「研发更高科技和极致性能」的鞋款,的确会让市场对该品牌刮目相看,也的确会竖立其起更高大的品牌形象,但笔者也在担心,「卷性能」很有可能也是另一种「发展陷阱」——别忘了,无论是消费者的感觉阈值,还是物理学属性的限制,就决定了性能发展是存在一定上限的。就算某品牌成功竖立了自己科技大牛的形象,一旦性能进化之路出现「卷无可卷」或者只是进步缓慢的情况,很容易就会陷入到「挤牙膏」的质疑。当消费者难以直观感受到性能发展的变化时,球鞋文化,或许才是那个决定品牌兴衰的因素。

▲今早抽签Kobe 9的朋友

关注的恐怕不止是它的性能

而如果仅仅是因为「国际品牌在复古休闲球鞋领域有很深的积累和底蕴」,就放弃开发潜在市场,把发展「馅饼鞋」视为陷阱的话,那极端一点讲,很多品牌完全没有做这类鞋的必要了——毕竟很多国际品牌某些球鞋的历史,就要比一些厂牌的历史要长!如果仅仅因为对手太强,就视发展为「陷阱」——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或者反过来想,在十多年前,那个缓震材料突破的前夜,国产品牌并没有因为「国际品牌在缓震科技领域有很深的积累和底蕴」,就放弃了对这一领域的探索和努力,正相反,是他们的无畏前行,才在短短的十几年内,把球鞋市场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馅饼吃多也是陷阱?

话说回来,笔者觉得,在如今的消费环境下,各个国产品牌确实得谨慎选择自己的发展思路,合理分配自己的研发资源。毕竟再好吃的馅饼,在吃多了之后确实也容易出问题。假如国产品牌在某一领域投入过多,甚至形成路径依赖,完全懒于科技研发,确确实实也会掉入某一种陷阱——当然,这并不在当下,也不「布克」,或许称其为「馅饼陷阱」更合适。而且笔者觉得,也确实有一些国际品牌或多或少已经身处这个「馅饼陷阱」之中了!尽管目前被网友认为掉入布克陷阱的球鞋有很多,但在笔者看来,国内品牌还远远没到需要担心的地——相比某些国际品牌,他们的「馅饼鞋」还是太少了。

▲而很多国际品牌的实战篮球鞋

依旧坚定走在这条馅饼之路上

综上,就是笔者个人对「布克陷阱」的一下看法和思考,希望诸多新老鞋友和设计师朋友们,都来评论区发表下你的看法——当我们的思考汇聚起来时,或许能得到关于球鞋科技与球鞋文化的更多答案。

文章作者 | @刘柏柏

幕后设计 |大贾

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履程DY#

SOLE履程DY平台持续更新优质内容

「一个细节认识鞋」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