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早读晚练、日积月累300天(131)
发布时间:2025-01-16 12:03 浏览量:1
高中语文日积月累活页(31)
一、素材书写(文段摘抄 规范书写——颜值也是实力)
读苏轼,读到的是豪放与豁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怎样的一种壮怀?“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欲之而成色”是怎样的一种乐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怎样的一种旷达。
读书是感悟,读人亦是感悟。感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是“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超脱,悟是“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蕾第一声”的希望,是“梢影细从茶碗入,叶生轻逐篆烟来”的闲适。
二、文言积累(文段翻译 词语记忆——厚积方能薄发)
信陵君过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之。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督过,仆从以为过矣。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几日便归。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也。”
译文:
三、成语文常(圈点批注 强化重点——聚少才能积多)
成语积累
风雨如磐:风雨极大;形势严峻社会动荡
过眼云烟:很快消失的事物
含英咀华:读书、品画吸取精华
临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妙语解颐:有趣的话题使人发笑
清规戒律:佛道教徒要遵守的戒律死板的规章。贬义
文化常识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四、诗歌鉴赏(阅读理解 浸润熏陶——博览才会精进)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韵译】
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朝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静处所,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
山光秀丽怡悦群鸟性情,碧潭映影净化人的心灵。
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只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
【评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的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古寺什么样的氛围?这样的氛围与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诵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了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五、时评写作(范例借鉴 巩固提高——模仿而后创新)
青山一道同云雨 同气连枝盼春来
——写给外国青年
听,冰河雪融,春雷阵阵,这是春之初端。
看,樱花吐蕊,万木抽芽,这是春之希望。
感,同气连枝,守望相助,这是春之信念。
发生疫情国家的青年们,环球同此凉热,人间自有真情。这场寒冬终会过去,春日不会迟到。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与你,我的国家与你的国家一起,青山一道同云雨,同气连枝盼春来。
风霜与共,同担云雨,以坚定的信念怀春之希望。
恐慌、畏惧、焦虑,不知所措……不久前的我们和你们现在一样,心中充斥着确诊人数与日俱增的不安,生命逝去的畏惧,停课、停工的焦虑和不知所措。但是,祖国给了我们强有力的信念,无数的逆行者给了我们最深的感动。越是面对灾难,越要坚定信念,勇敢面对种种未知与危险。外国朋友们,愿你们怀有坚定信念,举国上下,勠力同心,疫情总会过去,春天总会来到,人间依旧鲜亮。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以积极的心态盼春之将至。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青年们,一切过往,终为序章。一切灾难终会成为过去。我们的国家,不少青年一代以白衣为锦缎,逆流而上,勇敢请战,他们以实际行动保护着可爱的人民。我们作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国难当头,我们青年一代应积极有为,为祖国奉献力量。不管你在哪个岗位,从事哪种职业,请尽力为抗疫做些事情吧。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盼春至,召春来。
青山一道,共此凉热,怀共同的信仰,让爱满人间。
疫情初期,我的祖国得到了你们的无私捐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样的爱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你们的无私坚定了我们的信仰,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我们处在同一艘船上,必须共抗风暴,没有谁能置身事外。正因这个信念,我们的国家积极捐助其他国家,我们共享基因序列,开放中国治疗方案。我们的你们的国家共担风雨,共建未来。因为心中有梦,所以美丽不会遥远;因为心怀希望,所以春天总会到来。相信终有一天春山可望,草木蔓发。青山一道同云雨,同气连枝盼春来。外国朋友们,我们与你们同在,我们的国家与你们同在!
附1:上期文言积累答案
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筑堤浚池,于国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亦足尽心耳也矣。
答案
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国都)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地方)。筑堤浚池,于国(国家)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国事),亦足尽心耳也矣。
译文
苏轼被贬到杭州,离开京城怀念家乡,但是他生性豁达,不久,他自认为这是一个快乐的地方。他修筑堤坝疏通河道,对国家对百姓都有很大的益处,他对于国事来说,也算是尽心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