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宁会被安踏超越?并且差距越来越大,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02-08 23:39  浏览量:15

当80后还是市场的主要消费动力时,李宁却选择迎合90后的口味。

在公众对肖战持反感态度时,它却大胆启用肖战作为品牌代言人。

面对国际敏感时期,它推出了具有争议性的大佐服装系列。

与此同时,安踏、361度和鸿星尔克专注于产品的质量与创新,而李宁却在炒作球鞋市场。

曾经大学生群体也给予过李宁支持,但它的一系列操作越发出格,每一步都像是精心策划的挑衅,直击人们的底线。

众所周知,李宁曾在经营策略上向耐克取经,而后续的发展中,李宁又在悄然借鉴阿迪的模式。

相较于李宁而言,阿迪在发展过程中显得更为内敛。

对于那些并非深度关注阿迪和潮流领域的普通大众来说,要分辨出阿迪旗下三个产品线的不同绝非易事,若能准确说出其中的三叶草系列,已然算得上是颇为了解的了。

阿迪对其三个产品线的划分成效并不显著。

曾经,在推出 BOOST 技术之后,阿迪在技术创新方面鲜有新的突破,转而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潮流领域,试图以椰子鞋为核心竞争力与耐克一争高下。

直至疫情爆发前,阿迪陷入了长期的盈利下滑甚至亏损境地。

痛定思痛之后,阿迪进行了架构重组,更换了 CEO,并且在与椰子系列“分手”后果断精简产品线,将重心聚焦于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这才逐渐走出困境,重焕生机。

阿迪在潮流领域再次崛起,这一现象有力地证明了产品品质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关键,过度追求潮流文化而忽视本质,并非运动品牌长久发展的良策。

反观李宁,安踏则表现得更为稳健踏实,始终坚守安踏母品牌大众体育的市场定位,将高端化战略依托于收购的其他品牌来推进,如此一来,用户无需花费额外的理解成本,而且安踏自身在渠道改革以及线下店面布局等方面也都清晰明了。

由此看来,有时候坚守初心、稳扎稳打,或许就是通往成功的一种方式。

在当今市场,中国消费者的审美和穿着习惯逐渐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在运动鞋领域。

例如,耐克的气垫技术和“爆米花”鞋底一直引领潮流,而国产品牌如安踏和李宁也在努力创新,以建立自己的品牌特色。

安踏通过推广其科技产品,使消费者习惯了安踏独特的鞋底设计,不再过度依赖气垫感。

李宁则紧跟耐克的设计理念,虽标榜国风,但实际上很多鞋款遵循了欧美的设计理念,部分产品甚至是模仿而来。

这种策略旨在快速占领市场,去年李宁确实在休闲鞋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这样的设计和对特定受众群体的迎合,难以保证长期占领市场。

随着BCI影响减弱,消费者重新考虑选择耐克和阿迪达斯,李宁在休闲鞋领域的优势正逐步被削弱。

安踏通过合理定价和整合子品牌资源盈利,投资于科技研发,使得碳板等高端科技也能以较低价格提供给消费者,从而赢得信任并改变了消费者的穿着体验。

尽管国产品牌在国际影响力上超越阿迪耐克面临难题,因为对方不仅是规则制定者也是参与者,但已有成功案例表明,性价比和服务是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

在国内市场上,国产品牌需要有稳定的消费群体作为基础。

李宁的产品定价策略若仅针对中国市场显然不够明智,安踏的篮球鞋虽然在国外市场价格具有竞争力,但李宁未能有效应对市场变化,错失了发展机会。

如今,李宁试图打入低端篮球鞋市场,却遭遇消费者不愿尝试的局面,高端产品也未取得突破。

若中国未来能在服装原材料定价权上占有一席之地,李宁或许能借此国家政策红利获得发展,但达到锐步这样的规模已属不易。

目前来看,这种情况还难以实现,短期内不会发生。

安踏的发展前景似乎优于李宁,且更可能保持消费者忠诚度。

李宁若想避免流落到国产品牌的第二梯队,必须尽快找到新的突破点。

李宁与安踏之间的竞争,其实从十几年前就已见分晓。

李宁自诞生之日起,便怀揣着高端化的梦想,立志挑战耐克与阿迪达斯的市场地位。

尽管在品牌创立初期,由于资金和品牌基础的限制,李宁不得不采取平民化路线。

随着品牌的扩张和资金的积累,李宁开始尝试转型,追求年轻化并提升价格,同时更换logo以彰显决心。

这一策略在当时看来颇具争议,因为传统观念认为,针对年轻市场应该通过降价来吸引消费力较弱的年轻群体。

事实证明李宁的亏损严重。

与此同时,安踏则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自成立之初,安踏便明确定位于中低端市场,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将产品营销渠道深入三四线城市。

当李宁遭遇困境时,安踏悄然蚕食了其市场份额。

虽然安踏也曾面临库存危机,但凭借强大的渠道优势,成功度过难关。

此后,安踏开始大规模扩张,并通过收购海外品牌如萨洛蒙、始祖鸟和斐乐等,进一步巩固其在市场中的地位。

这些品牌在安踏的支持下迅速增长,成为成功的收购案例。

反观李宁,在经历了失败的扩张后,更加专注于自身品牌建设。

2018年纽约时装周上的惊艳亮相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李宁的设计实力。

在球鞋领域,李宁不仅拥有科技实力,更具备出色的外观设计能力,使其成为国产篮球鞋的标杆,具备了与耐克、阿迪达斯一较高下的实力。

尽管安踏在业绩上表现出色,但在产品力方面仍与顶尖品牌存在一定差距。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安踏已在设计方面投入巨大努力,例如挖走几位李宁非常看重的设计师。

未来这两个品牌谁能走得更远,现在尚难定论。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标签: 李宁 耐克 安踏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