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消费催生3000万假鞋大案,鞋子的“精神病”,谁来治?

发布时间:2025-03-14 12:07  浏览量:7

在13日,上海警方通报了一起令人咋舌的制假售假大案。一个犯罪团伙竟想出将自产假鞋与二手真鞋拆分组装、混合搭配的歪招,堂而皇之地当正品售卖,最后非法获利超3000万元。这一消息曝光后,着实让人愤慨不已,也让我们不得不审视当下畸形的消费环境。

如今,有这么一群消费者,把鞋子硬生生地穿出了“精神属性”,在我看来,这简直有些病态。你瞧那些所谓的“限量款”“改装款”“定制款”,说白了,就是商家和品牌联手精心炮制的饥饿营销手段。他们故意营造出一种稀缺感,让消费者觉得拥有这些鞋子就拥有了独特的身份标识,仿佛穿上就能高人一等。可事实上呢?这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骗局罢了。

然而,就是有大批消费者对此乐此不疲,心甘情愿地排着队上当。为了一双所谓的限量版鞋子,不惜在寒风中彻夜排队,甚至在网络上大打出手。他们盲目地追求这些被赋予特殊意义的鞋子,却忽略了鞋子最本质的功能——穿着舒适。这种畸形的消费观念,无疑给了制假造假售假者广阔的生存空间。

就拿这次上海的案件来说,犯罪团伙正是瞅准了消费者对特殊款式鞋子的狂热追求,才敢肆无忌惮地制假售假。他们利用消费者的盲目和虚荣心理,将假鞋混入真鞋中销售。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要辨别出这些真假混合的鞋子谈何容易。很多人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买到了心仪的正品,殊不知早已落入制假者的圈套。

这种制假售假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正规品牌的声誉受到影响,他们投入大量成本进行研发和生产,却被这些制假者轻易地窃取劳动成果。而消费者在遭受欺骗后,对整个市场也会失去信任,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极大的阻碍。

要想从根本上根除制假售假现象,改变畸形的消费观念刻不容缓。消费者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鞋子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是否是限量款,而在于其质量和穿着体验。我们不能被商家的营销手段牵着鼻子走,要有自己独立的消费判断。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制假售假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这些不法分子不敢再轻易涉足制假领域。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能让市场回归理性,让消费者不再被虚假的营销手段迷惑,让制假售假者无处遁形,还我们一个健康、有序的消费环境。

#假鞋# #制假售假# #消费观念# #市场秩序# #饥饿营销#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