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嘉泰鞋业:打造运动鞋代工的“标杆工厂”

发布时间:2025-03-30 14:42  浏览量:5

【企业档案】

2014年6月,39岁的董华美返回家乡桃源县创业,从只有 50 余名工人、半间旧厂房开始做鞋面加工厂。11年来,企业历经3次迁厂、3次扩展生产线,发展成如今的湖南嘉泰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泰鞋业”),已是一家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运动鞋制造企业,拥有12条生产线,年产能达 550万双成品鞋,是国内运动鞋代工的“标杆工厂”。

【兴业故事】

企业九成左右的员工都是本地女工

“我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回到家乡来创业,起初是一份生计,后来是 一份责任,现在是源于一份感恩。”说起返乡创业的初衷,嘉泰鞋业总经理董华美的表达一如她的外表朴实无华。

1990年是内地年轻人南下打工的初始阶段,董华美便是其中的一员。认真勤奋的董华美在东莞、泉州等地的鞋企工作了20多年,从普通流水线员工做到技术顶流。

2014年6月,39岁的董华美返回家乡桃源县创业,从只有50余名工人、半间旧厂房开始做鞋面加工厂。11年来,企业历经3次迁厂、3次扩展生产线,发展成如今的湖南嘉泰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泰鞋业”),已是一家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运动鞋制造企业,拥有12条生产线,年产能达550万双成品鞋,是国内运动鞋代工的“标杆工厂”。

“打拼的这些年,孩子就留守在桃源老家,孩子当时正处在青春期,我决定回家陪伴。”2014年,已经是企业高管的董华美决定辞职回乡,企业董事长在挽留无效后,提议她可以在本地做一家小厂,以维持生计。

经过半年的筹备,2014年6月,董华美筹资近100万元,购买桃源县一家鞋帽公司的半间旧厂房,成立了桃源嘉泰鞋面加工厂。“300平方米的厂房,1条生产线,50多名工人,我一个个手把手地教。”董华美说,为了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订单,她和工人吃、住、干在一起。2015年,董华美将另外半间旧厂房租赁下来,增加1条生产线,当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2016年,工厂搬迁至桃源县创业园,员工增加至400人,企业也从单一的鞋面加工转变为鞋底、鞋面产业供应链一体生产模式。2017年,湖南嘉泰鞋业有限公司成立,主要代工李宁、巴拉巴拉等一线品牌运动鞋。2020年,嘉泰鞋业搬迁至桃源高新区,拥有12条生产线,员工近2000人,年产能达550万双成品鞋。至此,在不到6年时间内,这家小企业实现三级跳,从一家乡间小厂蜕变为亿元工厂。

3月24日上午,嘉泰鞋业生产车间内一片忙碌的生产场景,这里每天都有1万多双运动鞋源源不断地下线。

49岁的陈家绢是生产部针车车间主管,2019年,在珠海打工多年的她因为要照顾老人回到常德老家,应聘到嘉泰鞋业工作。“每个月能挣1万元左右。”说起自己既能在家门口挣钱,又能照顾到家人,陈家娟连声说,“特别满意,十分感恩。”40岁的李俊霞是桃源县人,为了照顾孩子,她2021年从浙江回乡打起零工,“以前打工只有2000多元的工资,有些工作还要上晚班,现在每个月能挣五六千元。”

作为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嘉泰鞋业九成左右员工都是本地女工,还累计吸纳了100余名残障人士就业。董华美将员工的需求放在心里,企业建立了“技能培训+职业晋升+生活保障”三位一体员工关怀体系,为了让女工们方便兼顾家庭,创新推出“动态排班+调休补偿”机制,在保障员工月均4天休假基础上,实现灵活调休,确保订单快速响应与精准交货。

代工,也并非被动地“代”,要重视技术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生产工艺,实现智能化生产。企业产品展示中心陈列着近千双运动鞋,每双鞋的鞋面缝制工艺、鞋底材料及工艺等,董华美如数家珍。

“2017年企业成立研发中心,设立120人专业研发团队,年均推出近200款创新鞋型,到如今持有6项核心发明专利。”董华美介绍,企业这几年的发展,是从“制造”转向“智造”的过程,公司引进自动裁切机、智能印线设备、成型喷胶机器人及AGV物流系统等先进设备,助力企业生产精度提升30%、效率提高25%。

在智能冲裁车间,员工把一卷鞋面原材料放进智能裁切机,经过视觉镜头瞄准识别,6秒就能精准、快速裁切出24只运动鞋鞋面。车间负责人介绍,智能设备相比传统的刀模生产,效率提升4倍,成品合格率达99.9%。

2024年,嘉泰鞋业产值超过6亿元,贡献税收近3000万元,连续多年都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下一步,公司将加大创新力度,持续转型升级,将企业打造成运动鞋代工的‘标杆工厂’。”说起未来,董华美信心满满。

作者: 姜美蓉 刘颂 丁姝文

编辑:汤雅茜

二审:刘青玥

三审:夏孟琦

终审:魏仙耘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