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开国上将秘密回乡,前妻见到他落泪:做起这双鞋,等你20年
发布时间:2025-04-02 11:00 浏览量:1
1954年1月,毛主席签署委任状,任命陈奇涵为解放军军事法庭庭长。
陈奇涵原任江西省军区司令员,接到任命后立即与新任司令员肖元礼交接工作,随后奔赴北戴河,向中央首长们汇报组建军事法庭的设想和步骤。
周总理亲自接见陈奇涵,笑着说:“听说你去搞军法工作了,身上的担子不轻哟!”
时间来到夏天,军事法庭的工作告一段落,陈奇涵请了几天假,回了一趟江西兴国老家。在这里,他见到了前妻王建德。二人刚见面,王健德就含着眼泪说:“奇涵哥,我做起这双鞋,等你穿,足足等了你20年!”
那么,陈奇涵有何传奇经历?他和前妻王建德之间又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1969年,九大召开前,毛主席审阅中央委员名单,发现没有开国上将陈奇涵的名字。毛主席随即作出批示:陈奇涵同志拟宜考虑。
在毛主席的关照下,陈奇涵被选为九大代表。会议进行期间,毛主席专门点了陈奇涵的名字,历数他的功绩,说“他是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
陈奇涵出生于1897年,江西兴国人。他毕业于赣南中学,后来因为没钱上大学回到家乡办学堂,当了一名教书先生。
陈奇涵本来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然而在1919年,我国在巴黎和会在遭到羞辱,陈奇涵怒不可遏决定弃笔从戎。
恰逢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在招收学员,陈奇涵告别亲人,去韶关报名考试。陈奇涵瘦瘦的,只有80斤,面试的时候教官不要他,说:“你是个溺水鸭子,不用考了,回家去吧。”陈奇涵不服气,说:“教官,我好不容易借了100大洋来考试,你就让我试试嘛!”
陈奇涵顺利通过考试,进入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当上了滇军的代理营长。1925年,陈奇涵进入黄埔军校当教官,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生,比如黄埔四期的林总。
与此同时,陈奇涵深受革命浪潮影响,开始信仰共产主义。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一些人说他是旧军队出身,需要考察,一直没有通过。陈奇涵急了,说:“我入不了党,就回家种稻田、修水利去!”
陈奇涵在黄埔的时候,与陈赓、许继慎关系要好。二人出面斡旋,推荐陈奇涵入党,陈奇涵这才如愿。
在陈奇涵光辉璀璨的革命征途中,与四位元帅有过合作。南昌起义前,陈奇涵在南昌军官教育团当参谋长,团长是朱德。红一军团成立后,陈奇涵任军团参谋长,协助林总、聂荣臻工作。1933年,陈奇涵又被任命为江西军区参谋长,和陈毅元帅搭档。
陈奇涵最辉煌的履历还是在赣南领导革命运动时期。1929年毛主席率红四军攻克兴国,陈奇涵大喜过望,几乎将部队所有物品捐给了红四军。他领导兴国扩红工作,兴国县23万人,有8万人参加革命,数量之多为全国之最。毛主席非常认可陈奇涵的贡献,称他在兴国做了“第一等”的工作。
1949年,陈奇涵随四野大军南下,解放江西。陈奇涵重回故地,被任命为江西军区司令员。接下来五年时间里,陈奇涵领导剿匪、发动土改,因为工作太过繁忙,一直抽不出时间回兴国老家看一看。
1954年,陈奇涵出任军事法庭庭长,工作告一段落后,他终于抽出时间回了一趟兴国坝南村老家。
陈奇涵向来低调,没有通知任何人。那天他乘坐军用吉普车来到村口,刚下车就被一个路过的乡亲认了出来,大喊一声:“奇涵公回来了!”
陈奇涵时隔20年回乡,惊动了坝南村的乡亲们,大家纷纷前来看望。兴国县的县领导和公安局长也赶了过来,说:“老首长,您回来怎么也不通知一声?许多领导都下乡去了,没来得及迎接您!”
陈奇涵摇摇头,说:“共产党的官是为人民服务的,不必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不准你们为我接风洗尘。”
送走乡亲们后,陈奇涵这才向家里走去,推开了房门。前妻王健德早已等候多时,高兴地说:“奇涵哥,你回来了!”
陈奇涵看着前妻消瘦的脸庞,布满老茧的双手,只觉得万分抱歉。他愧疚地说:“孩子他妈,你辛苦了,战争让我们被迫分离,今天终于见面了!”
王建德毫不介意,拉陈奇涵坐下,说:“你比年轻时候胖了,快认不出了!”王建德说着话,从柜子里拿出一双布鞋,让陈奇涵穿上试试。陈奇涵试过后,满意地说:“不紧不松,蛮合脚,谢谢你哟!”
陈奇涵的一句感谢,顿时让王建德泣不成声。她含泪说道:“奇涵哥,做起这双鞋,我足足等了你20年!”
王建德是陈奇涵的结发妻子,陈奇涵9岁那年,就在父母的张罗下和王建德订了娃娃亲。王建德长大一些后,住进陈奇涵家,帮他料理家务,照顾父母,后来还给他生下一个儿子。
1934年,陈奇涵踏上长征之路,临行前回家和妻儿告别。因为时间仓促,陈奇涵只说了两句话就走了。丈夫走后,王建德才想起来给丈夫做了一双新鞋,她追出去几里路,却找不到丈夫的踪迹了。
后来,王建德独自照顾公婆,抚养儿子长大。那双她亲手做好的布鞋一直珍藏着,想陈奇涵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看。
新中国成立后,陈奇涵担任江西军区司令员,给王建德写信。王建德知道丈夫还活着,大喜过望,遗憾的是陈奇涵已经再婚,娶了一个名叫卫彬的女子。王建德没有纠缠,主动和陈奇涵办理了离婚手续,但离婚不离家,还住在陈家老宅里。
陈奇涵自觉对不住妻儿,承担了他们的日常开支,经常往家里寄钱。1954年第一次回乡,他也迫不及待出现在前妻面前。
由于时间紧张,陈奇涵在家里待了没多久,就准备出发了。临行前他还有一件事情放心不下,喊来秘书嘱咐说:“我这里有一份名单,你根据这份名单发红包,每户20元。”
陈奇涵虽然很少回乡,却时时惦念着兴国的家乡父老,直言欠他们太多了。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兴国籍红军战士,有1.2万人之多,几乎每走一公里就会倒下一位兴国同袍。
临走前,陈奇涵对兴国县领导说:“革命胜利了,我们不能忘记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们,一定要照顾好他们的父母、遗孀和孩子们。”
1954年11月,军事法庭扩编为军事法院,陈奇涵任院长。一年后的大授衔,以陈奇涵的资历应该是上将,可他却在申请表上给自己填了中将。
此事惊动了毛主席,特意派汪东兴前去慰问,表示不同意陈奇涵自降军衔。陈奇涵不好违背主席的意思,这才接过上将军衔。
1956年,在陈奇涵的建议下,解放军军事法院改为最高人民法院军事法庭。组织本来拟任陈奇涵为庭长,他不同意,将庭长一职让给了开国中将钟汉光。毛主席得知后,不由感慨说:“陈奇涵同志真是我辈楷模!”
1960年,陈奇涵退居二线,闲暇之余看报读书,还学朱老总养起了兰花。
一年之后,陈奇涵重回兴国老家,看望前妻和乡亲们。遗憾的是,前妻王建德去了儿子家,一时不能回来,这对原配夫妻错过了见面的机会。
停留在兴国老家的那段时间,陈奇涵瞻仰了毛主席在坝南村的故居,又询问了乡亲们的生活状况。得知坝南经常发洪水,冲毁房屋、田地,一直得不到治理,陈奇涵很心酸。
陈奇涵回去后,向组织申请了20万资金,帮助家乡兴修水利。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笔款项被冻结,成为陈奇涵的一大遗憾。
晚年离休后,陈奇涵几次想回家乡看望,但未能如愿。1981年,陈奇涵将军因病逝世,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