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书
发布时间:2025-04-05 12:08 浏览量:2
由于工作关系,买书、读书成了我的嗜好。
记得“文革”时期,我基本上无书可读,文化生活十分枯燥。当时在青年中流传一种手抄本的惊险小说,很是神秘。记得我曾抄了《一双绣花鞋》《一座灰色大楼》《于飞三下南京》等,集了厚厚的三大本。其中,《一双绣花鞋》是我听别人讲后,回家追忆而成的。可见那时的记忆力之好,渴望读书的心情之强烈了。
考入师范后,由于没有教材,我曾整本地抄过《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等,并且画上封面,题上名书,俨然一本出版的书。第二学期,班上不知谁买了一本《第二次握手》,这是一本描写我国科学家曲折经历的小说,大家争相传阅。我在吃晚饭时从别人手里拿到,一看就完全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一晚上没关电灯,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合上书本,已是第二天的凌晨。记得高尔基曾说,对读书的渴望就像饥饿的人扑在了面包上,这句话代表了我当时的心情。
毕业分配后,有了工资,我对书的渴望更强烈了。几乎每隔一星期都要到书店逛逛,到外地出差更是要看书店。1982年我到漯河高中听课,在车站旁看到书店,就急忙进去,在书架上发现了新出版的四大名著,手抚眼观,爱不释手。当即决定全部买下,余下的钱仅够车费,连饭也没吃上。
1986年我从《名作欣赏》杂志上看到《唐诗鉴赏辞典》将出,就急不可待地每星期必到书店问。新书刚到,就马上买来,一睹为快。当时我的工资每月才三十多元,而这本书就九元八角,占了我工资的三分之一。后来又购买了《宋词鉴赏辞典》和《元曲鉴赏辞典》,我高兴地在扉页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辞典,集海内外现当代名人鉴赏之精华,实不可多得之文化食粮。今日购齐,特志纪念。”以后,我又陆续购买了《古诗鉴赏辞典》《六大名著鉴赏辞典》《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史记》《资治通鉴》,使之成为一套古典系列。
鲁迅的作品,是我非常爱读的。学校图书馆里有一套精装的《鲁迅全集》,我几乎每本都借阅过。但借书后必须按期归还,在使用时就很不方便。我很想购买一套,但此书在“文革”时出过单行本,以后就一直没有再版,书店里只有零碎的几本,不成套。为了购齐鲁迅全集,五年内我跑了不少书店和旧书摊,才基本购齐。
1992年,我听在首都师范大学进修的黄德修同学讲,师大教授王景山主编了一部《鲁迅名作鉴赏辞典》,即将出版,但印数不多,只在北京发行。我急忙去信让他购买一部,并请主编在扉页上题了词。这部辞典,收录了鲁迅的作品,学习鲁迅的精神帮助很大。
我觉得,鲁迅作品的思想深度,历史容量和战斗性,是中国文化史所少有的。他的作品、思想和人格,在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奋斗,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自信心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近代中国任何作家都无法比拟的。记得郁达夫曾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那些从报纸上看到个别跳梁小丑、谩骂、诋毁鲁迅,贬低鲁迅作品的价值,我是非常痛恨的。鲁迅及其作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洗礼,已成为经典,这是任何人也否认不了的。
后来,随着工资的增长,有了购书的钱。购书时,不仅要购好书,还想购大部头的书珍藏。那年冬天,在平顶山书店看到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豪华本,一套580元。当时看看想买,又觉得太贵。第二次去时狠狠心终于买了回来。
这套通史,厚厚的10大本,作者历时半个世纪写成,真实地再现了华夏文明的历史轨迹,代表了我国史学界的整体水平,书中论点鲜明但不失于偏颇,叙述详密又不仅失于琐碎。该书虽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但却极富可读性,运笔如行云流水,如读散文。购买此书,是我的得意之举。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越多,越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几乎每一本书,都在我面看打开了一个窗口。凡买回来的书,我都进行了认真的阅读,有的进行了反复阅读。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不止读过十遍八遍。这样的历史散文,很有嚼头,常读常新。读后不仅得到文化知识,而且受到人生启迪。现在我感到不能一天没书,没书读就觉得无所适从。别人认为打扑克、下象棋是最好的业余生活,而我觉得读书是我最好的休息。
书,已经成为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王松凡
原创: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