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鞋”编出“大课堂”
发布时间:2025-04-09 08:40 浏览量:3
清明时节,在大巴山深处崎岖的山路上,一支脚穿自制草鞋、肩扛红旗的“红军”小队,重走8公里红军路,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那是毗邻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四川省通江县李先念红军小学师生一年一度的特殊行走,而这场行走背后,还有一双双草鞋的红色教育故事。
每天课后服务的铃声响起,学校非遗作坊里便会传出“沙沙”的搓绳声——沙溪镇58岁的草编传承人伏钟山弓着背,手把手教学生将一把干稻草编织成鞋。“搓绳要像红军握枪一样稳,编鞋底要像打仗布阵一样密……”他的指尖布满老茧,动作却格外轻柔,在他身旁的五年级学生伏浩宇屏住呼吸,生怕弄断了手中的草绳。这是他第三次尝试编鞋底,前两次都因力道不均散了架。“红军叔叔当年穿着这样的草鞋走完长征,我一定能学会、编好!”他抿着嘴,眼神坚定。
这所红军小学用5年时间将一门濒临失传的草鞋手艺编织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对话。如今,草鞋不仅是手工艺品,还融入校园每一寸土地——从课堂到操场,从展厅到山野,一双双草鞋无声地诉说着革命年代的烽火岁月,也在学生心中播下信仰的种子。
上好一堂课,触摸历史的温度
“这是1934年红军在王坪转移期间穿过的草鞋。”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校长杜鹏举起一双磨损严重的旧草鞋——鞋底裂痕纵横,边缘的稻草早已发黑,他的声音有些颤抖:“每一道裂痕,都是红军战士翻山越岭的足迹……”操场上上千人迅速安静下来。
五年级的教室里,语文教师李琼在讲述《金色的鱼钩》一课。当她提到老班长用缝衣针为伤员补草鞋时,突然从讲台下拎出一个竹筐——里面堆满了捶软的稻草。“今天,我们不仅要读故事,还要亲手体验红军的艰辛。”李琼把伏钟山请进语文课堂,学生兴奋地围成圈,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搓绳。起初,教室里满是稻草断裂的“咔嚓”声和懊恼的叹息声,渐渐地,细长的草绳开始在学生手中“流淌”。
数学教师何吉安则将草鞋变成了“应用题”:“编一双草鞋需要3米草绳,每捆稻草能搓出15米绳,红军某班32人每人需要两双草鞋,一共需要多少捆稻草?”学生埋头计算时,他轻声补充:“当年红军夜渡嘉陵江,就是靠百姓送的8000双草鞋踏过冰冷刺骨的江水……”
这样的跨学科课堂已成为学校的常态。美术课上,学生将稻草碎末掺入颜料,绘制出穿草鞋行军的红军队伍;音乐课上,童声合唱《十送红军》时,脚上穿着自制草鞋打节拍;甚至劳动课上,除草、晾晒、捶打稻草的工序,也成了“模拟长征”的实践环节。
走出一条路,丈量信仰的征程
四年级学生杨浩然第一次“重走红军路”时,不到半小时就哭了起来——草鞋磨破了脚后跟,碎石硌得生疼。班主任熊娇蹲下身,指着山坡上的野菊花说:“看,当年小红军受伤时,就是用这种花止血的。”男孩咬牙站起来,最终走完全程……他在日记里写道:“脚底的水泡会消失,但心里的勇气永远在。”
这项活动始于201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学校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革命岁月的艰难困苦,磨炼智勇坚定、不惧苦难的意志,结合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推出“重走红军路”实践活动。历经十四载的传承与发展,如今的徒步路线早已不局限于那8公里的蜿蜒山路。沿途精心设置了多个“历史站点”:在马棚坎的勒痕前,静静聆听战马嘶鸣的英勇故事;于野菊花坡上,重温先辈利用草药急救的智慧;还有模拟红军物资传递的“补给站”,学生亲手用草绳编织担架,小心翼翼地运送“伤员”。每一年校长杜鹏都会亲自带队,全程陪伴学生,在终点为大家上一堂生动的思政课,随后师生围坐在一起,共享一顿充满意义的“红军餐”。
5年前,“草鞋徒步”环节的加入,让整个活动的内涵更加深刻。当穿着草鞋的“红军”队伍缓缓经过马棚坎时,校长杜鹏停下脚步。此时他的脚底已磨破流血,许多师生亦是如此,但大家都没喊疼,静静地听校长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当年,红军的战马都拴在此处,因此这里被称作‘马棚坎’。1934年的冬天,红四方面军转运伤员的队伍在此短暂休整。当时缺医少药,万分危急之下,炊事班的战士想出了用马尾毛为伤员缝合伤口的办法……”山风轻轻拂过崖壁,几丛马尾草在石缝间轻轻摇曳,恍惚间就像当年战马未曾散去的鬃毛,带着岁月的厚重与坚韧。
回校后,伏浩宇在作文里写下感悟:“穿着草鞋走山路时,我总想起伏爷爷的话——稻草越捶打越柔韧,人越磨炼越坚强。”
今年,学校加强家校协同,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编草鞋,开展趣味十足的“亲子草鞋赛”,以创新的方式为传统技艺注入新的活力。在清明节“草鞋徒步”中,家长首次和孩子一起行走,一起感受红军行军的艰辛。到了“行军”终点,学生在增设的“家书传递”环节拆阅父母提前写下的饱含鼓励与关爱的信件……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红色精神如涓涓细流,悄然浸润在每一个家庭的亲情之中,在新一代的心中种下传承与奋进的种子。
凝聚一群人,红色精神的接力
如今,草鞋文化已在红军小学生根发芽。学校围墙上,美术社团绘制了巨幅长征组图:赤水河的浪花是稻草编织的,雪山的褶皱里藏着草鞋的纹路。今年的红色文化艺术节,学生上演了自编话剧《草鞋里的红星》:当小演员举起火把,用草鞋接住“空中”飘落的传单时,台下不少家长抹起了眼泪。
学校东侧的红耕展厅里,一双草鞋旁标注着“1933年,空山战役”,鞋底的破洞清晰可见;墙上挂着的黑白照片中,一群百姓正佝偻着为红军编草鞋,身旁的竹筐堆成小山。
“这是我和同学们花一个月复原的草鞋。”六年级学生何雨担任“小讲解员”已两年。他常指着展柜里一双小巧的草鞋说:“伏爷爷告诉我们,这双鞋是给‘红小娃’编的。他们和我们现在差不多大,却背着枪走了两万五千里。”
学生走进伏钟山的家里,看到堂屋里挂着一幅泛黄的合影——那是少年伏钟山12岁时跟着祖父学习编草鞋的照片。“那时候,这门手艺是家家户户的必备技能。”他常对围坐的学生说,“我爷爷给红军编过鞋,他说队伍里的人啊,脚上缠着布,草鞋磨烂了也不舍得扔。”
为了让学生理解“不舍得扔”的分量,老人还设计了一套特殊教具——先用机器将稻草捶打得绵软,再让学生手工编织。“过去可没机器,稻草要用石碾反复压。”他示范时,手臂青筋凸起,“红军边急行军边编,手里的稻草还带着体温。”
这种“体温”感染了无数学生。去年,伏浩宇和同学发起了“草鞋捐赠”活动,他把用一个月时间编出的草鞋送给当地的老红军。收到礼物的老战士周永福抚摸着草鞋,哼起了《红军鞋》:“这山歌我60年没唱过了……”学生跟着节奏拍手,歌声穿过院墙……
在校长杜鹏的办公室里,摆着一顶新编的草帽。“这是下阶段的教具。”他解释道,“草帽曾是红军的‘移动帐篷’,既能遮雨又能当锅垫。”按照规划,学校将开发“草编+”课程,把“草鞋精神”延伸到劳动教育、生态保护等领域。
夕阳西下,非遗作坊里仍传来窸窣的编织声。五年级学生谭诗雨终于编成了人生第一双草鞋,虽然歪歪扭扭,他却像捧着珍宝:“我要把它送给在天津读书的哥哥,告诉他——这是我们红军的‘潮鞋’!”
窗外,晚霞染红了山坡。90多年前,这抹红色曾照亮革命者的征程;而今,它依旧映照着新一代少年脚下的路。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09日第8版
作者:本报记者 韩世文 通讯员 周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