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火补轮胎上不了高速,火补胶鞋坚实耐穿可以蹚水

发布时间:2025-04-10 08:59  浏览量:7

木作•火补胶鞋

雨中行是许多现代人心中,忘却束缚,尽享当下的自由之旅。只要雨下得不太大,没打伞的人稍稍加快步伐赶路;撑着伞的人,则不急不忙地走自己的路,享受这浪漫行程。

若你低头看看他们脚下穿的鞋,绝大多数都是有一定防水功能的休闲运动鞋,几乎看不到有人再穿胶鞋。这固然受益于现在的路况,平整的道路,良好的排水,路面很少积水,没有淹水情况发生。但更是现代人审美观和穿鞋品质要求的提高有关。老式胶鞋只有低、中、高帮三种,式样单一,颜色以单调的黑色为主,彩色和带花的甚少;最根本的还是胶鞋穿在脚下特别闷气,舒适感很差。

五十和六十年代前期,几乎家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但一个家庭里有四五个孩子却很普遍。我直到读高中,还穿妈妈做的布底鞋。下雨天则穿的胶皮鞋(南京话,即胶鞋,也有叫雨鞋、套鞋),下称胶鞋。黑色元宝口胶鞋不分男式女式,因此和穿衣一样,“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只管接龙穿下去。

胶鞋底中间标有两个左右对搭铜钱图案的是“双钱”牌;另有“回力”二字的胶鞋,这都是名牌,质量上乘。但再好的胶鞋,也经不住孩子蹦跳嬉戏。轮到老三、老四接着穿时,鞋面褶皱处和鞋底会有裂口或“沙眼”(意:磨穿的小眼),下雨天穿这样的胶鞋走路,水会渗进“鞋壳囊”(也是南京话,意:鞋内)。特别是小孩穿着潮的鞋、湿袜子,在学校里一捂就是半天,脚上的皮都泡白了,有的还打起了皱,十分难受。

去买新胶鞋?为一家子吃饱三顿饭都犯难的妈妈们当然舍不得,她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像补锅、锔碗一样,把破胶鞋送出去补一下,将让孩子凑合穿下去。

那时作为毫无功课压力的我们,到处东游西看,好玩的事就没有不知道的。把多次所见所闻火补胶鞋的事合在一起,就大致将这老行当连贯起来了。

六七十年前,出了鱼市街的珠江路上,左右60米左右,各有一处面朝南的火补橡胶制品的店。

所谓“火补”,实际上灶内生火烧热铁板,并将热量传导给胶鞋与粘合的胶皮处,以增加粘合的牢固度。叫它热补比较合适,这种“火补”的叫法有些造势、吸引人的意思。

东边的店,两间门面,生意好像做得比较大,店堂里干净、整洁,以火补板车、汽车轮胎为主,那时没有高速公路,否则这样补过轮胎的汽车上了高速公路,危险不可预测。

西边这家店很小,迎街只有一间门面。早上开门,卸下对开的两扇木门,再依次取下一块块门板,第一眼看到的是:砖头砌了个比吃饭的桌子长些,像灶台一样的东西横在那里。一边上层有加煤、下层有出灰的口子,另一头竖着根烟囱。迎街这面的灶身,歪歪斜斜写了“火补 胶鞋 轮胎”六个大字。这字想必是老板自己写的。

篇幅有限,这里只讲自己熟悉的火补胶鞋。

灶台中间镶嵌一块厚厚的钢板,怕它被烧后烫到人,四周砌了一圈砖。灶面放置的不是锅和壶,而是固定了几个与旋转式甘蔗榨机上相似的铁架,就叫它龙门架吧,旁边还摆放了大大小小好多火补胶鞋用的模子。

这模子除了尺码不同,还分前掌、后跟和全掌三种。再就是,模子都是成对的,下片有鞋底的纹路,边沿翘起,因要接受并向胶鞋传导热,是铁质;上片比铁模小一圈,起承受螺杆向下压力,让胶鞋底与贴上去的胶皮紧密胶合作用,是木质。

老板和他的孩子们的穿着差些。灶跟前的地上堆了些煤,加上这灶在家里烧,煤灰加烟尘的让一家子人的脸上、手上看上去总显得不是那么干净。

就这一间房子,前半间是干活挣钱的地方;后半间绳子上挂着的衣服、没什么家什,没叠的被子和床都能看得到。

估计每天生火烧灶不仅费事还脏,因此这灶不是天天都开火的。

来补鞋的人大多是四方的邻居。老板接过客人递来的鞋子,两手各抓鞋头鞋跟,上下弯曲几下子,鞋坏的状况便一览无余。在双方谈妥修补价钱之后,老板将鞋做个记号,就放在一旁。

有时间,老板把收下的胶鞋破损处,用水先清洗一下并晾干。然后,用木棍上包了一块,被钉出密密麻麻细刺的铁皮做成的锉,或是在砂轮上将破口周围打磨干净。

用同样的方法,再将准备补鞋的橡胶皮也打毛并处理干净,然后按照每只鞋子需要打补丁处的大小,一对一地剪好备用。

一切准备就绪,到了开炉时,煤火开始燃烧。

反转龙门架的螺杆,升起相连压块后,将已贴好胶皮的胶鞋底处,与一对模子上、下对合好,放在龙门架下方。旋转螺杆伸进鞋“壳囊”(南京话,意鞋内),正转螺杆,将木压块把需要粘合处压好、压紧、压实。

以此类推,把一只只要火补的鞋逐一安放到龙门架下。

这时灶上的铁板被烧得开始变色的同时,热力不断传导到龙门架下那个铁模子。橡胶受热后发出的有些刺鼻味儿开始飘散。

老板几次用手指蘸了点水弹在铁板上,开始时水滴哧哧作响,还能在铁板上停顿一会儿,几次下来,弹上去的水滴霎间爆成跳跃的水珠而消失。见此,老板迅速松掉龙门架螺杆,麻利地从模子里取出胶鞋。

长大后,才知道这一连串的动作,是老板在没时钟和温度计的情况下,知晓并控制火补胶鞋的温度和时间。最近朋友告诉我:加热温度大约控制在110度。加热时间为3分钟,这样火补能够确保胶鞋在修补过程中不受损害,让原胶鞋与所补胶皮充分粘合,确保修补质量。

最后一道工序是将修补之处留下的瑕疵之处整修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毛刺。

火补胶鞋和街头许多老行档一样,都有一段深刻的时代印记。大约六十年代中期,塑料鞋开始流行。碰到下雨,人们干脆赤脚穿塑料鞋,到了单位或学校或回家后,打开水龙头冲一下,再擦干重新穿上塑料鞋,方便了许多。穿胶鞋的人一下子少了许多,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火补胶鞋的店就没了。

我在做这火补胶鞋的灶台和龙门架,和写这一老行当过程时,一些细节记不清了,网上查不到,为此前前后后多方询问,最后总算如愿以偿,有两位朋友做了文字回复,其中一位更是画出了灶台的草图,还注上了大致尺寸。

灶身选了樟木,采用燕尾榫做法,灶膛里衬上红木条,代表耐火泥。铁皮烟囱、铁板、炉条、龙门架、连立柱上2.3毫螺帽,均为紫光檀所做。当灶塘里点燃一支烟,烟囱便可冒出缕缕白烟。可惜龙门架上旋转的螺杆本应有螺纹,却没有这么细小丝攻、钣牙去完成,因此留下了些许缺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