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过农民交公粮的场面吗?

发布时间:2025-04-10 14:36  浏览量:6

提起交公粮的场面,我不但看到过,而且我还亲自送过公粮。下面用我的亲身经历,叙述一下那个年代农民送公粮时的酸甜苦辣。

我是吉林省长岭县的一位农村农民。送公粮的年代,我们这里没有水稻,生产的粮食是玉米,所以人们交公粮交的就是玉米。

那么,上交公粮的任务,是怎样形成的呢?

交公粮的数量,是由国家经过统计后而来,并且摊派到各个省,又由省摊派到各个县,又由县摊派到各个公社,再由公社摊派到生产大队,最后生产大队根据各个生产队耕地面积,落实到各个生产小队。

生产队耕地多,承担的公粮任务必然就多,耕地面积少,公粮任务自然就少。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平均分摊上交公粮食任务。

我家乡这里,由于上交的公粮都是玉米,所以交公粮的时间,不是夏天,是在滴水成冰的冬季,时间一般都在十二月份进行。

我们巨宝山人民公社,那时候全境有一百一十多个生产小队。每逢到了交公粮季节,每天聚集在粮库大门口的送粮马车不算多,也从不发生挤车号抢车号的现象。

天气虽然很冷,但是送粮时,也并不算遭罪。因为每辆大马车都有两个人。即便是排队等着,两个人也可以互相轮换到屋里暖和一下。

送公粮时期最难忘的是,分田到户以后送公粮。

谁都知道,第一轮分田到户,一共是十五年。

那时候分土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人口分的土地,叫口粮田。另一种是按生产队劳动力分的土地,叫责任田。

生产队时的公粮任务,和农业税金额,是按着有责任田的社员均摊的。

每逢到了交公粮的日子,看粮库大门口,不说是车水马龙也差不多,那排号的马车,就像是一条长龙,要排出二三里路远。

车多自然就会影响到了检斤和卸粮以及计算的速度。就算你起大早抢先一步,排在车队的前面。

等把粮食卸掉了,到屋里结算这个环节,也会把卖粮人,急得火冒三丈。

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那时候粮库粮食结算单,全是人工用算盘计算和填写的。

再加上一些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光是农户等结算这个环节,就要占用了好长时间。

计算窗口,挤满了农民,围的是里三层外三层,吵闹声一片。

送公粮最难熬最辛苦的是场景是,送粮的人赶着马车排号等化验员这段时间。

上百台或几百台马车,在指定的公路上站着等着。公路两侧又没有挡风的墙,在零下二十几度的寒风里,牵着马车,随着车队慢慢向前移动。

胡子、眉毛、棉帽子挂上雪白的霜,已是常态。

最难受的是脚上的鞋子,那时候还没有泡沫鞋底,手工做的布底棉鞋,虽然鞋帮很暖和,可是鞋底防寒能力相当差。

那种无法忍受的凉,只有送过公粮的人才能感受到,两脚就如踩在针毡上难受。

启初那时候送公粮,大多数农户都是去一个人赶着马车,不论怎样冷,根本就没有换着看马车的机会,再冻脚也得忍着。

手里攥着马缰绳,两只眼睛盯着马头,生拍马咬坏前面马车上的粮袋子,万一撕破袋子,不好交代。

因为排队的粮车都是一台跟着一台,马头挨着前面的车尾,车与车之间几乎没有空隙。

看车的人,实在冻得受不了,就在原地跺跺脚,缓解一下。

因此,在那时候,我的脚,每年送公粮时都会被冻坏,尤其是脚趾,春天都要扒掉一层皮。

后来穿上泡沫鞋底的棉鞋,才不再冻脚了。

那时候,我们生产队每个劳动力,每年要交两千八百斤的公粮(玉米),当然是要选最好的玉米上交公粮。

分田到户开始时,农户家用的都是单马车,车轮是编条的那种。两千八百斤玉米,起码要送三次才能完成任务。

后来人们都淘汰了它,用上了二马车,熟称三老虎。虽然这种车比编条车拉的多,可是也要送两次才能完成。

再后来农户家都用上了小四轮拖拉机,送公粮自然方便了,只要一次就完成任务。

回忆送公粮这段历史,不仅仅是送公粮,同时也体现了,农户家在分田到户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整个过程。

就如农户家住了几辈子的土坯房发展到了砖平房,后来又都住上了砖瓦房是一个道理。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文友们,你们那里当时是什么情况,请在评论区里留言,共同分享你的经历,和不为人知的故事。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