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关税,打脸其制造梦!
发布时间:2025-04-11 16:02 浏览量:2
文丨陆弃
特朗普政府高举“制造业回流”的旗帜,再次试图操纵全球供应链,用粗暴的税收工具扭转已经不可逆的全球化趋势。但现实却再次无情打脸:不仅没有出现所谓“就业回归”“产业复兴”,反而让整个美国运动鞋产业链陷入成本飙升、利润缩水、供应混乱和消费者不满的多重困局。一场关税风暴,炸毁的不是“中国制造”,而是“美国梦”的最后遮羞布。
在耐克总部所在地美国俄勒冈州,管理层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虑。特朗普加征的高额关税,让耐克这家市值数千亿美元的品牌巨头,措手不及。越南、中国、印尼三国生产基地占据其95%的产能,雇佣员工超过85万。任何人都明白,这不是随便换掉几个工厂的问题,这是整个产业生态的不可替代性。如今,面对越南高达46%、柬埔寨49%的关税率,耐克唯一能做的,是向供应商施压,向零售商加价,最终把痛苦转嫁给美国消费者。
事实也果然如此。据统计,美国当前运动鞋消费市场年规模超过310亿美元,其中约95%的产品依赖进口。关税落地,预计平均每双鞋将上涨15至25美元,消费者只能为特朗普的“贸易大棒”买单。而这还只是价格问题,产品质量、款式和供应稳定性,也将因为“成本压榨”“材料减配”和“库存削减”而受到冲击。而当暑期返校季来临,千百万美国青少年正面临一个扎心现实:他们买不起心仪的运动鞋了。
然而,这一切苦果的代价,换不来一丁点“产业回流”的果实。无论是耐克、阿迪达斯,还是UGG、Hoka等国际品牌,他们都没有在美国建厂的计划。为什么?因为不现实。美国本土早已丧失鞋服类产品的制造能力,劳动力成本是东南亚的3至4倍,自动化设备投入巨大,回本周期长达7年。而即便勉强建厂,也难以找到愿意从事“低端劳动”的美国人。
耐克曾尝试在本土设立“创新实验室”,试图复制亚洲的成功模型,结果却表明,美国缺的不仅是设备、政策和税收激励,更是整个供应链生态。鞋服产业不是一座工厂能撑起的,它需要的是从面料、化工、染色、加工到运输、包装的系统支撑。而这样的系统,在中国与东南亚已经形成多年,美国根本不具备替代条件。
“美国人愿意去做鞋子吗?”这不是一个空泛的提问,而是对现实的最沉痛拷问。特朗普的逻辑很简单:打击亚洲,逼迫企业回归。但这套冷战时代的思维模式,在今天的全球化经济中早已不堪一击。当耐克、Foot Locker这些巨头被逼到角落时,他们并没有“爱国建厂”,而是更严苛地压榨供应链,更无情地将成本推给消费者。而这种做法,在品牌形象与用户体验的双重打击下,终将反噬自身。
这正是耐克们的两难:涨价,用户流失;减配,口碑崩塌;建厂,成本吞噬;不动,关税噬血。没有选项是好的,而每一个选择,都源于特朗普用“政策不确定性”制造的无序市场。
要知道,美国并不是鞋服的唯一消费国。亚洲、新兴市场的购买力正在快速上升。国产运动品牌在科技含量、功能设计、材料创新上的崛起,也使得欧美品牌在国际市场的优势正在丧失。2024年,中国纺织品出口占全球比重仍保持在38%以上,东南亚如越南、柬埔寨对美出口虽被征税,但在全球其他市场的份额却持续增长。当“耐克们”在美国市场哀鸿遍野的时候,它们在亚洲依然能够保持增长。
归根结底,美国早已不是全球产业的中心。特朗普所谓的“对等关税”,在本质上是一种误导。他以为税收可以取代产业政策、替代教育改革、绕开科技创新,简单粗暴地“拉产业回来”。但这只是一种政治姿态,而非经济逻辑。而这种姿态背后,是对现代供应链机制的彻底误解。当今的制造不再是“一个国家从头做完”的工业革命时代,而是全球协作的产物。关掉这边的口,就意味着那边的水断,最终只会让整个系统崩塌。
更严重的是,关税引发的不是短期价格波动,而是长期信任破裂。当耐克、阿迪达斯无法确认未来一季度的税率走势时,他们就无法做出理性的产能安排、营销投入、定价策略。这种持续的不确定性,是任何企业都难以承受的“毒药”。正如阿波罗公共政策公司所警告:“全球只有四个国家能规模化生产运动鞋,让供应链回归美国根本不现实。”
美国制造业的回归不是靠一纸关税,而是要靠系统改革。但显然,这对只懂“推文治国”的特朗普来说,过于复杂。于是他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征税、讹诈、甩锅,代价却是整个国家消费者和企业的苦果。特朗普加征的不是关税,而是给每一位美国人套上的“经济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