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美国客户半价提货 温州制鞋企业加速拓市场转内销
发布时间:2025-04-18 12:14 浏览量:2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鲁佳
受美国关税影响,外贸企业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温州的德赛集团是一家从事鞋类外贸30多年的制鞋科技企业,早在去年底,该公司的美国生产线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6月。但是现在,部分订单的生产处于停滞状态。
最近,有美国客人提出,已经生产的订单货物放着也是库存,要么就半价卖给他们。德赛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杰果断拒绝了,他说“美国品牌的压力大于中国制造,作为中国企业,脊梁骨一定要正,这个时候大家一定要万众一心挺下去。”“#浙江企业拒绝美国客户半价提货”这个话题和相关视频昨天一度冲上热搜。
潮新闻记者联系上了这家企业,总经理张文杰告诉潮新闻记者,目前企业通过调整生产线,拓展其他国际市场,发力自主品牌建设,同时借助京东等电商平台加速出口转内销,探索出一条“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升级的突围之路。
关税高压下 美国生产线已暂停
德赛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集自主研发、智能制造和多种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制鞋科技企业。三家专业化、标准化、配套先进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基地,15条生产流水线,年产皮鞋800万双,与10多个国际品牌合作,2024年生产总值10.98亿。
“其实关税政策一开始10%的加,我们都是双方去协商,怎么一起去共同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到34%之后,这样的关税对于利润微薄的鞋服行业来说这个事情就进行不下去了,所以那时美国的订单就已经停了。”张文杰在采访中坦言,德赛的出口业务中32%来自美国,随着关税加征政策反复升级以来,德赛已暂停大部分对美出口业务。
“有美国客户愿意加价30%,也有想让我们通过东南亚转口,但是经过探讨之后,我们发现可行度不高。因为鞋子的出厂周期就得90天,尽管现在对东南亚的关税豁免期是90天,但后面的政策是不稳定的。”张文杰说,其实美国客户也很着急,因为如果货架上没货卖,对他们的品牌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目前这种形势下,有些企业可能会外迁工厂,张文杰却觉得不需要操之过急。“身边也有不少企业去了越南、缅甸等地,但真正成功的概率大概在30%左右。今后可能建厂成本还会加大,决策也会遇到更大的风险。
为了消化骤减的订单,德赛也在迅速调整全球布局,利用迪拜、俄罗斯等海外分公司开拓中东、欧洲市场,澳洲、南非也有业务线。最近还凭借供应链优势,拿下了葡萄牙客户2000万元订单。“美国生产线停下来之后,我们的工作人员,包括外贸业务员,还有开发人员都迅速转向了。”张文杰说,其他国家的订单已经在慢慢增长,“所以美国加税对我们来说确实会产生短暂的困扰,但从长线来说,就算没有美国市场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出口转内销 电商平台助力扶持
对外贸企业来说,出口产品转内销并非简单清库存,这当中其实有不少技术难题。
“我们今天早上还在探讨,有个订单还没做,但原材料已经进了,这部分产品要怎么想办法去转内销。”张文杰对记者说,像中国人和美国人的脚型是有区别的,尺码也不一样,消费者喜好也不同,所以成品鞋直接内销是有点难的,相对来说,将外贸原材料重新设计为符合国内需求的产品要简单一点。
不过,涌入内销市场的外贸产能也有可能引发价格踩踏风险。“单纯低价竞争没有未来。”张文杰强调,德赛前几年就开始布局自主品牌,目前内销占比已提升至30%,在京东成为男鞋品类头部品牌。“我们过去只做外贸,对一家企业来说,抗风险能力比较差,靠一条腿走路是不行的。经过上一次贸易战何疫情的经历,我们其实已经做了品牌和渠道的储备。卷价格没有意义,关键还是在自己的品牌建设上。”
在出口转内销的过程中,电商平台也向外贸企业伸出了援助之手,比如京东设立了2000亿元专项扶持资金,为外贸企业提供“转销一体化”解决方案。
京东鞋靴采销小孟表示,针对德赛等优质外贸企业,京东主要从转和销两个方面帮助这些品牌做转型升级。“通过持续梳理外贸企业的优势货品,在京东站内开设‘出口转内销’专属流量入口,并给予站内资源倾斜。数据显示,德赛相关产品上线京东后流量与销量环比增长都达到了三位数的环比数据,品牌溢价能力持续提升。”
根据京东数据显示,近期京东上“出口转内销”会场搜索量激增,消费者对优质外贸好货表现出了极大的支持。
打造自主品牌,成为不可替代
“从产品上来说,中国制造的品质在国外是很难被取代的。” 张文杰说,“此前也有客户找了其他国家来生产,但是却因为质量不好导致库存积压,品牌也受影响,去年又转回到德赛。“再加上我们做的是偏高端产品,有技术、有科技,有供应链沉淀,科技制鞋技术提升了品质,所以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张文杰介绍,德赛拥有“高弹性透气健康鞋底","可变鞋跟"等三十多项专利技术,打造出了差异化竞争力。
“我觉得只要你的产品拥有不可替代性之后,就自然会拥有定价权和自主权。”张文杰认为,虽然目前的形势对中国制造来说可能受到了阻碍,但是却会加速中国品牌的发展。“这几年的发展一定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我们也会在中国品牌上做更大的布局,让我们自己的品牌整体的体量大于我们代工的体量。”
从暂停订单到全球拓市,从生产线调整到品牌升级,浙江外贸企业的选择印证了中国制造的韧性。在政府、平台与企业的合力下,“出口转内销”可能成为“中国品牌”崛起的新起点。正如张文杰所言:“这场贸易战终将加速世界看见中国品牌的价值。”(受访者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