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个时刻,你一定要给孩子“撑腰”,错过一次影响一生
发布时间:2025-04-17 05:41 浏览量:1
一位宝妈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在公园玩时,儿子哭得歇斯底里。
就在她耐心要被一点点耗尽时,儿子突然说:“每次遇到事,你都不帮我,只会说我!”
宝妈不甘示弱,回他:“我怎么没帮你?可刚明明是你踩了人家,我都看见了,让你道个歉怎么了?”
儿子哭得更大声了:
“那你看见后面的人推我了吗?你问都不问一句,就让我跟她道歉。我被推了才不小心踩到她的,你怎么不让推我的人道歉呢?”
那一刻,宝妈愣住了——她确实没注意到儿子被人推了一把。
她只看见,儿子往前一迈,踩到了前面小女孩的脚上,女孩顿时大哭起来。
而宝妈一着急,就赶紧让儿子道歉。儿子不肯,为此她还凶了他。
她以为是儿子顽劣,没想到,是委屈。
宝妈很是内疚,也很自责。
她说,如果她当时了解情况,就不会逼着孩子道歉,而是替他“撑腰”——至少,解释一下当时的情况,向女孩道歉的同时,也让推人者道歉。
孩子在很多时候,其实是需要父母“撑腰的”。
尤其是以下4个时刻,若错过一次,可能影响他一生。
一:孩子“被误会”时
有时候,我们一句“你又干嘛了”,就能把孩子推到“孤军奋战”的角落里。
比如孩子在幼儿园跟别的小朋友起冲突,老师一通操作:“他推人了、抢玩具、不讲理。”
我们一听,心里咯噔一下,嘴上立刻说:“哎呀不好意思,我回去一定说他。”
孩子站在我们旁边,低着头,耳朵红了,手一拽衣角,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但一句话没说。
他不是不想说——是他知道:妈妈已经站在“别人那边”了。
很多妈妈可能觉得:我不是要责怪他,我是想让他长记性、别再犯。
但对孩子来说,被误会的痛,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我难过了,妈妈你却没听我说”。
心理学上认为,被误会的时刻,如果缺少“情绪支持”,孩子的安全感会被拉低,严重的会变成“讨好型人格”:
遇事第一反应不是讲清楚,而是先认错、先妥协,生怕别人不高兴。
所以,这时候,我们要怎么做?
先别着急教育,蹲下来问一句:“你愿意跟妈妈说说,发生了什么吗?”
哪怕事情真是他不对,也要先给他一个“说清楚”的机会,再道歉也不迟。
因为被理解,是孩子重建信任和勇气的第一步。
一句“我先听你说”,比一百句“你别哭了”更有力量。
二:孩子“被欺负”时
当妈之后,我才明白,养育孩子最怕的是——我们一边教他懂事,一边眼睁睁看着他被“懂事”绊住了手脚。
比如,孩子在小区里玩,被别的孩子推了一把,或者玩具被抢了,还没来得及反应,长辈在旁边就先发话:
“你是哥哥/姐姐,让一让弟弟妹妹啊。”
孩子眼圈一红,小嘴一瘪,不哭,也不闹,就那样呆呆地站着。
明明是他受了委屈,结果一句“懂事点”“你是哥哥/姐姐啊”,就把委屈堵回了肚子里。
而这种“情绪被压抑”的孩子,长大后特别容易变得“不会拒绝”,也不敢保护自己——因为从小就被教会了,“忍一下就过去了”。
可是,有些事,忍不下来。
孩子第一次学会“捍卫自己”,往往是在我们给他撑腰的时候。
我们不是鼓励他打回去,而是告诉他:
“你可以说不喜欢。”
“可以告诉弟弟妹妹,如果想要玩具就跟你说,而不是抢。”
“你若不舒服,妈妈一直都在。”
有时候,我们一句“让他一下”,可能就换来孩子一次“自我怀疑”。
可我们一句“那你想怎么办”,可能就是他成长路上的第一次“我有底气”。
三:孩子“犯错”时
有些时刻,我们是真想骂人啊。
你刚收拾干净的客厅,转身发现玩具又摊开一地;
饭菜端上桌了,他随手一抬,把你辛苦做的菜撒桌上了;
你正忙着给他洗鞋,他鬼鬼祟祟走过来,小声说:“妈妈,我不小心把你的手机摔坏了。”
那一刻,我们脑门上的青筋,都快跳出了。
我们不是不爱他们,也不是脾气差,只是……真的太难了!
可每次怒火冲天之后,看着他们吓得眼泪直掉的小脸,我们又开始后悔:我是不是太凶了?他会不会不敢再跟我说真话了?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在“教育”,但孩子听到的是:“我犯错了,就不配被温柔对待。”
小孩最怕的,不是被惩罚,而是因为犯错而“失去爱”。
其实我们都知道,孩子犯错,是成长的一部分。
只不过,他们的“试错成本”,得靠我们来兜底。
最好的方式,是先稳住情绪,哪怕只是一句:“我现在有点生气,我们等会儿再说。”
等风平浪静,再坐下来,跟他一起把事情“复盘”一遍——不是去追责,而是去找方法。
因为我们发火那一刻,也许吓到了孩子的胆,但我们冷静那一刻,却能种下孩子的责任感。
四:孩子“被否定”时
孩子跑过来,眼睛亮亮的,说:“妈妈,我以后要摆个小摊,卖烤红薯!”
我们正端着一碗热汤准备追剧,没抬头就来一句:“卖烤红薯有什么出息?好好读书,不然以后有的是苦吃。”
孩子顿了一下,笑容慢慢垮下去,转身跑回了房间。
这时候,我们可能还没意识到,刚刚那句“没当回事”的话,其实是给了他一盆冷水——还是拌着冰块的那种。
孩子的梦想啊,大多都带点“冒傻气”。
今天想卖红薯,明天想开商场,后天可能就想去太空。
听起来不靠谱,可他们的世界,本来就五颜六色、天马行空。
孩子从小需要获得一种信念,叫“我能行”。
而这份“我能行”的种子,最初往往来自最亲近的人——也就是我们。
我们相信他,他就敢继续做梦;
我们泼冷水,他就开始怀疑自己。
我们不需要盲目鼓励,不用每次都大喊“你最棒!”
而可以换种方式说:“听起来挺不错的!那你想怎么开始呢?”
就这一句,可能就是他心里悄悄种下的那棵“大树苗”。
孩子走的每一步,都在用小小的脚印探索“我是谁”。
而我们要做的,不是替他选路,而是在人生的起点,先做那个坚定喊“加油”的人。
因为不管外面风多大,最起码,他知道家里有一个人,会一直看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