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的背后,是敌意
发布时间:2025-04-20 19:11 浏览量:2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对你好,你也不会无缘无故对别人好,别人突然的对你好,或者你突然的对别人好,这里面一定隐藏着某种诉求,想要达成某个目标,或收获利益。
不管是别人对你的讨好,还是你对别人的讨好,本质上都是想获得对方的认同,让自己减少损失或得到利益。从对抗关系来说,就是发出讨好信息的人和收获讨好服务的人,本质上是存在对抗的。
讨好者之所以要讨好对方,是因为潜意识中将对方想象为“严厉的审判者”,通过讨好行为来提前消除想象中的攻击或者获得预料外的收获。因为在讨好信息发出前,可能得到的是损失而不是收获。
就像父母带着孩子在别人家做客,告诫孩子不要捣乱,实际上是担心孩子的捣乱会引起主人家或同来做客的其他人对他们的不好印象的恐惧,而这种恐惧的本质,就是将主人和同行人敌意化了。
类似的职场中不敢拒绝同事的请求,总是委曲求全的帮助同事做事,或者主动帮助讨好他们,本质上也是害怕没有讨好同事或拒绝同事会遭到同事的报复和穿小鞋,把同事设想为充满敌意的人。
这种敌意很可能是早年客体关系中创伤经验的延续。孩子曾经因为捣乱而让父母被别人嫌弃,工作中因为拒绝同事的请求而被穿小鞋。从而导致了客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变得小心翼翼讨好别人。
生活中,很多孩子对父母战战兢兢,总是观察着父母的神情,说着父母喜欢听话,做着父母喜欢看到的事,从来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的情绪。这种讨好就是来自于父母早年的压制,使孩子丧失了安全感。
讨好父母、讨好同事、讨好他人,源头上都是一致,早年被对方敌意伤害,扭曲的生存策略就是当下对他人投射敌意的温床。讨好者的讨好行为看似没有攻击性,其本质还是对被讨好者充满敌意。
讨好者内心想的都是:如果自己不讨好对方,是不是会被对方打击报复,让自己损失利益,或者得不到利益。有些甚至还会产生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不是因为达不到对方要求,才被对方嫌弃。
不管是哪种讨好者,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通过讨好来试图让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些需求有维系彼此良好的关系、被对方认可价值、获得期望的安全感。这都是讨好者内心是充满着恐惧的。
这些讨好的生存逻辑并不一定有效,除了父母,其他的讨好往往不仅得不到想要的关系、被认可的价值、期望的安全感,反而会被更加瞧不起。这也是讨好者生存过程中总是痛苦的原因所在。
其实,一个人讨厌或嫌弃另一个人,大概率是因为他嫉妒对方,或者觉得对方与自己交往不能提供对等或自己想要的价值。如果实力或能力能满足对方的要求,那就不会产生敌意,而是平等对待。
所以,讨好并非是必须存在的,它只是一个人对你的不认可,并不便是你能力真的不行。东方不亮西方亮,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有你有真才实学,总会在某个地方发光发亮,而不需要去讨好别人。
讨好背后的敌意本质是未被疗愈的关系创伤在当下的投射,通过觉察“此刻的讨好是对谁的愤怒”,能将潜意识敌意转化为有意识的边界守护,最终实现从“从恐惧性讨好”到“主动性交往”的转化。
一定要清楚,即便有人讨厌你,你也能活,他的讨厌影响不了你的生存。这个世界,充满敌意的人比比皆是,但他并不比你高尚和更有能力。所以,被讨厌也不要有恐惧,大不了就是“不干了”。
你不需要用微笑当盔甲,也不必把付出当作赎罪的经文。真正的温柔,是敢于展示伤口说“我是值得被治愈”,健康的爱,从理直气壮地说“请看见我的疼痛”开始。当你用强力惩罚这个世界,世界就会对你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