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史上最抠门皇帝,上朝都穿一双草鞋,却造就华夏首个太平盛世
发布时间:2024-06-28 03:45 浏览量:8
他是历史上最抠门的皇帝,登基继位23年,却从来没盖过宫殿,甚至在龙袍上打补丁,就连上朝都穿一双草鞋,有人说他的帝位就是捡来的,但他却一手缔造了华夏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被称为千古明君的典范,他就是汉文帝刘恒,说起汉文帝,最令人感叹的不是他的政绩,而是他离奇的命运,他的出生到继位,可以说完全是一连串的偶然和意外。
作为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姬一开始并不是刘邦的嫔妃,相反,还是魏王魏豹的妃子。
当时魏王造反,刘邦发兵平叛,消灭了魏王后,直接将魏王的后宫抢了回来。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薄姬属于是二婚,而刘邦虽然好色,却不知为何,对薄姬一点兴趣都没有。
魏王的其他妃子都在进宫后迅速得到了刘邦的宠幸,如果不是其中有两名妃子与薄姬交情甚好,不断对刘邦吹耳边风,说薄姬可厉害了,这才让刘邦提起了兴趣,但也仅仅临幸了薄姬一次。
可偏偏就这么一次,薄姬就怀上了,并生下了后来的汉文帝刘恒。
但当时的刘恒丝毫不受刘邦的疼爱,甚至终年都见不上一面。
一个是不受宠的妃子,一个是不受待见的皇子,如果真要论起继承权,刘恒可能会排在最后。
到了刘恒8岁那年,赵国的丞相叛乱,刘邦平叛后就想到了用自己的皇子来取代异姓王,于是封刘恒为代王,封地位靠近匈奴的代国。
代国土地贫瘠,又屡遭匈奴践踏,再加上远离中央皇权,可以说是当时最糟糕的封地,这也间接说明了刘恒在汉朝皇家的地位。
而刘恒也因为不受待见,养成了谨小慎微、低调内敛的性格,可也偏偏是这种几乎能称作懦弱的性格,让刘恒在朋党林立,相互攻击的汉朝初年做到了明哲保身。
几乎所有的皇子、权臣在争夺权力时都会忘记有刘恒这么一个代王。
尤其是在刘邦死后,吕后大肆屠戮刘氏亲王,但偏偏放过了看似懦弱的刘恒,并要求刘恒与薄姬即日赶赴封地代国。
正当刘恒母子在代国过着清汤寡水的生活时,汉朝的权力中心却是一片血雨腥风。
吕后不断排除异己,将吕家族人封了大官,却对汉初的功臣以及皇子亲王大肆迫害。
到了公元前180年,吕后一死,吕家大臣就遭到了太尉周勃以及丞相陈平的反扑,吕氏一族几乎被灭,可在此之前,吕后已经将刘邦8个儿子中的6个都给迫害了,只剩下代王刘恒以及淮南王刘长。
可即便只剩这两位皇子,刘恒也不被看好,不仅因为封地狭小,地处偏远,在朝廷中的口碑也远不如淮南王。
但偏偏刘长是吕后一手带大的,娘家人又相对霸道,群臣生怕立刘长为帝后他会疯狂报复,于是在众多皇子中常年吊车尾的刘恒就被拥立为汉朝的第三任皇帝,史称汉文帝。
原以为刘恒只不过是个捡漏的,当个中庸的傀儡皇帝也就行了,可偏偏刘恒能力惊人,双商极高。
他深知自己久不在宫廷,根基薄弱,一登基就实行怀柔政策,对拥立他的大臣一一封赏,对有意见的诸侯王也不断加封,很快就在朝中站稳了脚跟。
即便有权臣对他藐视,他也不急不恼,这种宽仁的性子让群臣臣服。
最关键的是刘恒对于朝政有着超前的见解,他一改承袭于秦朝的严苛峻法,施行宽仁的政策,废除了连坐和众多鸡毛蒜皮的刑罚,使得汉朝人民一改低迷的氛围,百姓安居乐业,税收也随之稳定。
在应对匈奴的挑衅时,刘恒也能客观分析,知道实力上的欠缺,避免了在军事上的短兵相接,而是选择了和亲,让边境实现了短暂的安宁。
对内则不断削减赋税,崇尚黄老的无为而治,让百姓休养生息。
作为皇帝,他更是以身作则,在位23年不曾修建宫殿,龙袍上都打着补丁,上朝时甚至会穿草鞋。
就连他的皇后因为身穿拖地的长衣服而被训斥,在这种带头模范作用下,整个汉朝都以勤俭为荣,不论是日常开销还是官员的排场都在追求简约。
而在国库充盈之后,刘恒又大量取消了苛捐杂税,并颁布法令赡养老年人,定期发放米面粮油。
在他的治理下,汉朝人家中都有着3年陈粮,国库里用来穿铜钱的绳子都烂了,粮食也都快要发霉,这种盛况在此前从未发生过。
国家有钱之后,刘恒又开始加强国防建设,大量开设马场与兵营,为后来汉武帝的北击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太后薄姬生病后,刘恒还每日照料,给太后煎的汤药都必须由他先尝一下才让太后喝下,这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典故。
而他与接替他皇位的汉景帝共同缔造的这一富饶的盛世,也成了华夏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如果不是文景之治的积累,汉武帝根本没有可能去击败匈奴,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汉文帝刘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