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照】莫听穿林打叶声

发布时间:2025-04-27 10:01  浏览量:3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一日他与友人出游,途中突遇骤雨,众人狼狈避雨,唯苏轼泰然处之,待雨过天晴后作此词。词中以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为切入点,借自然风雨隐喻人生坎坷,以“莫听”“徐行”“任平生”等意象,展现了在逆境中自我调适的豁达襟怀,是“心法无相,随物赋形”的观照智慧。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即显“止观”——风雨如人生逆境,“听”则为心随境转,“莫听”非拒斥外声,而是不为声尘所惑。苏轼以“吟啸徐行”的清明,杖芒鞋的轻便,胜似鞍马,超越“顺逆”分别。“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任”字,彰显“随顺因缘”的智慧。雨自落,心自定,如明镜照物而不染色,方能在“穿林打叶”的聒噪中,体证自性本自安宁的定力。

“竹杖芒鞋轻胜马”即“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料峭春风吹酒醒”一句,写身体感知的“微冷”与精神觉照的“清醒”相映,“醉”(迷)与“醒”(悟)本是一心两面——醉时被境遇裹挟,醒时观照境遇如幻。“即动求静”“人间有味是清欢”觉悟不在深山古刹,而在风雨兼程的每一个当下。

“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为“苦”,晴日为“乐”,二者皆是心识分别的幻影。“法无四相,离一切相”,苏轼以“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反顾,照见“风雨”与“晴日”本自空幻。未遇雨时,心不盼晴;雨过之后,心不留痕。这种“来去自由,心体无滞”的状态,“不执着于法相”——非否定现象的存在,而是洞见现象背后“缘起性空”的本质。当人超越“顺逆”“悲喜”的执念,便能在“无雨无晴”的澄明中,体证自性本自圆满。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