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康红蜻蜓集体失速!曾经的鞋王,为何成了“爹味”代名词?

发布时间:2025-04-28 09:48  浏览量:4

你有多久没穿过皮鞋了?

上世纪80年代,一双擦得锃亮的奥康或红蜻蜓,是男人迈入职场的“成人礼”;如今,商场里的皮鞋专柜越来越冷清,曾经的“鞋王”们,竟成了“中产不爱、穷鬼不穿”的尴尬存在。

从“身份象征”到“时代眼泪”,这些陪伴国人几十年的老国货,究竟经历了什么?

2024年的男鞋市场数据,揭开了皮鞋行业的残酷现状:整个市场规模约2000亿,休闲鞋占近一半,运动鞋分走三成,而曾经的“主角”皮鞋,份额已不足20%。

曾经的“温州双雄”奥康和红蜻蜓,作为A股上市的皮鞋巨头,日子过得一个比一个艰难——2022年,奥康巨亏3.69亿,股票被戴上“ST”帽,险些退市;红蜻蜓则遭遇上市以来首次亏损,加盟店锐减近1500家。

到了2023年,红蜻蜓净利润仅2160万元,勉强和7年前的月度利润持平。

更唏嘘的是曾与奥康、红蜻蜓齐名的富贵鸟,这个被称为“中国真皮鞋王”的品牌,如今已彻底退出市场。

网友@老周的鞋柜里,还留着一双2008年买的奥康商务鞋:“当年花了半个月工资,现在拿出来穿,同事问我是不是要去参加家长会。”曾经代表体面的皮鞋,如今成了“爹味”的代名词,连县城青年都开始嫌弃。

皮鞋失宠的背后,是消费场景和审美需求的彻底转变。

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后,“舒适”不再是唯一标准——他们要能从办公室穿到咖啡店的“全天候鞋”,要能搭牛仔裤也能配工装的“多场景鞋”,而传统皮鞋“尖头雕花+硬邦邦鞋底”的设计,既不适合日常通勤,又和街头潮流格格不入。

有年轻消费者直言:“穿皮鞋像被‘绑住脚’,运动鞋踩一天都不累,谁还愿意遭罪?”

品牌老化,则是压垮鞋王的另一根稻草。

奥康曾以“舒适”为卖点,但目标人群锁定中老年,当年轻人成为主力,其款式被吐槽“爹味十足”;红蜻蜓试图推出商务时尚系列,却被评价“不洋不土”;富贵鸟更是长期固守“商务皮鞋”标签,连德比鞋、乐福鞋等新型皮鞋崛起时,都没能跟上节奏。

有行业人士分析:“这些品牌的设计团队,可能连年轻人常去的小红书、得物都没翻过。”

转型乏力,让困境雪上加霜。

奥康尝试拓展休闲鞋、运动鞋,却被批“复刻安踏之路,结果画虎不成”;红蜻蜓进军广告业,反而稀释了品牌辨识度;即便是推出联名款、请明星代言,也被网友吐槽“新瓶装旧酒”,本质还是传统设计。

就像网友@时尚观察员说的:“不是皮鞋卖不动,是卖皮鞋的人没学会和年轻人说话。”

不过,并非所有传统品牌都在坐以待毙。

有鞋企开始尝试“皮鞋+运动科技”:用记忆棉鞋底替代硬皮底,用透气网面改良鞋面,甚至推出“商务休闲二合一”的轻皮鞋;还有品牌联合国潮设计师,把中国结、水墨画等元素融入鞋型,让“老皮鞋”有了新模样。

更聪明的做法是“场景破圈”——针对程序员、教师等需要久坐的职业,推出“软底防臭商务鞋”;针对婚礼、面试等刚需场景,设计“可折叠便携皮鞋”,解决“穿皮鞋挤地铁”的痛点。

一位温州鞋企的老员工感慨:“我们当年靠‘一双好鞋’打天下,现在得靠‘懂年轻人’赢市场。”其实,消费者从未抛弃皮鞋——职场面试需要它,婚礼仪式需要它,只是日常穿搭的需求被更舒适的鞋类替代了。

如果老国货能放下“鞋王”的架子,从“卖产品”转向“卖场景”,从“做父辈的鞋”变成“做年轻人的第一双皮鞋”,或许还能在市场里再争一席之地。

从“奢侈品”到“时代眼泪”,皮鞋的兴衰史,何尝不是中国消费升级的缩影?

它提醒我们:再经典的品牌,也抵不过时代的浪潮;再深厚的情怀,也需要跟上审美的变迁。

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鞋王”,能不能从“眼泪”变成“新宠”?

或许答案就藏在年轻人的购物车里——他们要的不是“老气的体面”,而是“体面的年轻”。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