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有穷养,富有富养”,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开始对贫富的差别根本没啥感觉。等孩子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后,慢慢就会有不对的想法,开始埋怨家里房子小、生活条件不好、零花钱不够之类的。要是在这种状况下,只要家长引导得对,给孩子满满的关爱,教导孩子别跟别人比,那孩子照样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长大。

当孩子对家庭经济状况表现出不满、埋怨家长时,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孩子,培养正确观念:
孩子逐渐长大,会注意到家庭条件与他人的差异。家长要告诉孩子:
家里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通过劳动和努力赚来的,干干净净、不丢人。无论家庭贫富,人最终都要靠自己奋斗。物质条件暂时有限没关系,充实精神世界、提升能力更重要。价值观正确,才能走得长远,比起羡慕别人的财富,不如专注提升自己。

家长可以直接和孩子聊:
“爸爸妈妈知道你看到别的同学家里条件更好,心里可能有落差。但我们已经在努力工作,想给你更好的生活。”“这个世界上有富人和普通人,有些东西我们暂时给不了你,但可以一起努力补上其他方面的差距,比如好好读书、学本事。”引导孩子少攀比物质,把心思放在学习和能力提升上,让孩子明白 “努力了就问心无愧”。

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
设定合理目标,比如 “这次考试进步 5 名”“坚持每天帮家里做家务”,达成后在家庭经济能力范围内,给孩子买一件他想要的东西作为奖励。告诉孩子:“我们一起努力,你在学习上进步,爸爸妈妈在工作上努力,这样的‘进步’比买东西更有意义。”

耐心问孩子:“你觉得爸爸妈妈哪里没本事?可以和我们说说吗?”认真听孩子的想法,不批评指责,然后告诉他:“每个人的能力和资源不一样,但爸爸妈妈一直在努力,也把能给的最好的都给你了。”平时多和孩子说:“你从小到大,爸爸妈妈为你做了哪些事(比如照顾生病的你、努力赚钱供你上学等),这些都是我们爱你的表现。”让孩子知道,父母可能不是最 “厉害” 的,但一定是最爱他、最愿意为他付出的人。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可能没挣大钱、没当大官,但我们很勤劳(或很善良、很有责任心等),这些品质也是‘本事’。”举例子:“你看,爸爸每天辛苦工作,就是为了让家里生活稳定;妈妈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让你住得舒服,这些都是我们的‘本事’。”对孩子说:“爸爸妈妈的成就属于我们自己,你的未来要靠你自己打拼。如果你想过得更好,现在就该好好读书,以后靠本事创造生活。”让孩子明白:“父母是你的后盾,但路要自己走,成功没有捷径,只能靠努力。”有些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要什么买什么,还说 “再穷不能穷孩子”。但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 “想要的东西必须得到”,一旦得不到就埋怨父母。比如,孩子看到同学有新玩具就吵着买,家长可以说:“这个玩具家里有类似的,暂时不需要买新的。如果你很喜欢,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或者等过生日再考虑。”给孩子零花钱时,提醒他:“钱是爸爸妈妈辛苦赚的,要花在有用的地方,比如买文具、书籍,别随便乱花。”看到别的孩子穿名牌、用贵东西,家长可以说:“衣服舒服、干净就好,名牌不一定更合适。咱们不攀比这些,把钱花在更重要的地方。”有些家长自己爱攀比,比如和别人比 “孩子穿什么牌子”,这种行为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家长要先改正自己的心态。孩子爱攀比,其实也有 “想比别人好” 的上进心。家长可以把这种心态转移到学习、品德等方面:孩子说 “同学有新球鞋”,家长可以回应:“他的球鞋确实好看,但你上次考试得了满分,比他厉害多了!咱们可以比谁学习更努力、谁更懂礼貌。”如果孩子想要某样东西是为了 “面子”,家长可以问:“这个东西真的需要吗?还是因为别人有你才想要?如果是浪费钱,咱们不如攒钱买更有用的东西,比如你一直想学的画画工具。”
总结:孩子的观念和行为受家庭影响很大。家长平时要多和孩子沟通,用简单直白的话讲道理,别纵容攀比,多引导孩子关注努力和内在成长,这样孩子才能慢慢摆脱对物质的过度在意,学会靠自己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