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头鞋圈变天?耐克阿迪失宠,谁在接棒?

发布时间:2025-05-05 11:28  浏览量:5

走在上海的南京西路或安福路,你会发现一个微妙的变化——曾经被年轻人挤破头抢购的耐克“熊猫鞋”、阿迪“椰子”,如今在街头的能见度越来越低;反而是萨洛蒙的越野跑鞋、鬼冢虎的经典虎爪纹鞋款,成了时髦精们的“标配”。从“满街耐克阿迪”到“萨洛蒙鬼冢虎刷屏”,这场静悄悄的鞋圈变革,究竟藏着怎样的消费密码?

“以前买双耐克基础款要七八百,现在去专柜转一圈,普通款都上千,联名款更是炒到两三千。”在上海工作的白领小周的吐槽,道出了不少消费者的心声。曾经靠“品牌溢价”占据市场的耐克阿迪,近年来被诟病最多的就是“质价失衡”——普通款用着和百元国产鞋差不多的面料,限量款却被炒成“奢侈品”,性价比优势几乎消失殆尽。

更致命的是“审美疲劳”。前几年,耐克“空军一号”、阿迪“Samba”火到地铁里“十步一撞鞋”,连阿姨买菜都穿同款。“走在南京西路,抬头望去全是黑白配色的运动鞋,像在看‘制服秀’。”时尚博主@小糖糖在社交平台直言,这种“烂大街”的设计让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彻底失去兴趣。当“撞鞋”从“潮流认证”变成“社死现场”,曾经的“顶流”自然难逃被抛弃的命运。

如果说耐克阿迪的衰落是“自己作的”,那萨洛蒙和鬼冢虎的崛起则是“精准踩中了需求”。

先看萨洛蒙。

这个原本主打越野跑的户外品牌,近年来凭借“户外+潮流”的双标签杀进城市街头。数据显示,其国内销售额已跻身户外品牌第一梯队(50-100亿级别),与始祖鸟、北面等国际大牌并肩。背后的关键,是它抓住了中产阶级的“身份焦虑”——“始祖鸟冲锋衣+Lululemon瑜伽裤+萨洛蒙跑鞋”的穿搭公式,既满足了“专业户外”的功能性需求,又用低调的设计传递出“有品味、懂生活”的圈层信号。更聪明的是,被安踏收购后,萨洛蒙的营销策略向奢侈品靠拢,通过限量款、明星带货等方式强化“稀缺感”,让消费者觉得“穿它不是跟风,是选了一种生活方式”。

再看鬼冢虎。

这个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日本品牌,最初靠马拉松跑鞋在运动圈站稳脚跟,却在2002年做了个关键转型——把经典运动款改良成“复古潮鞋”。从东京时装周到米兰T台,鬼冢虎用虎爪纹、皮质拼接等设计,把“运动”和“时尚”揉成了独特的“日式美学”。“它不像运动鞋那么笨重,又比普通休闲鞋有记忆点,配牛仔裤能走通勤,搭裙子也不违和。”在上海读研的阿琳说,她买的那双白色虎爪纹鞋,已经成了“万能搭子”。

这场鞋圈变革的背后,藏着新一代消费者的真实诉求。

首先是“实用主义回归”。无论是萨洛蒙的缓震鞋底,还是鬼冢虎的贴合脚型设计,都在强调“穿10小时不累”的舒适度。“以前为了好看硬撑,现在脚疼一次就再也不买了。”在陆家嘴上班的程序员阿凯坦言,他的鞋柜里已经没有“只适合拍照”的鞋子。

其次是“拒绝标签化”。上海年轻人的穿搭逻辑早已从“穿品牌”变成“用品牌表达自己”。有人用亮色鬼冢虎搭素色西装,用鞋子当“造型点睛笔”;有人用萨洛蒙配长裙,在“运动”和“温柔”之间制造冲突美感;还有人用露脐装+萨洛蒙,把“辣妹风”和“户外感”混搭出新鲜感。“我们不想被定义成‘穿耐克的’或‘穿阿迪的’,而是想让鞋子成为‘这就是我’的注脚。”时尚买手Maggie的话,道出了年轻人的心声。

上海街头的这场鞋圈变革,其实是中国消费市场的一个缩影。

当“为品牌溢价买单”变成“为需求买单”,当“跟风追爆款”变成“选适合自己的”,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清醒”。

这对品牌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耐克阿迪的教训在于,当品牌不再关注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只靠“吃老本”和“炒价格”,再大的流量也会流失;而萨洛蒙鬼冢虎的成功,则在于它们读懂了“舒适是底线,个性是上限”的消费逻辑——用专业力满足基础需求,用设计感满足情感需求,用圈层认同满足精神需求。

站在2025年的夏天回望,上海街头的鞋履潮流或许还会变化,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在这个“消费者越来越懂行”的时代,能真正“懂用户”的品牌,才能走得更远。毕竟,谁不想穿一双“舒服又特别,还能悄悄说‘这就是我’”的鞋子呢?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