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修鞋三十五载,为贫困学生免费补鞋,如今那群孩子轮流赡养他

发布时间:2025-05-05 14:44  浏览量:5

老杨的鞋摊在县城南门市场的转角处,不起眼得很。

遮阳的塑料彩篷边缘早已褪色发白,风一吹就哗啦啦响。底下的木桌磨得发亮,一侧缺了个角,用一摞旧报纸垫着。桌上常年摆着三个旧铁盒,一个装钉子,一个装补丁,还有一个本来是装饼干的,后来成了找零钱的地方。

第一次经过老杨的摊子,很多人都不会注意到他。除非你低头看看自己的鞋,发现开线或是鞋底磨薄了,才会在这个转角处停下。

“修鞋吗?”

老杨总是这么问,声音不大不小,恰好能让驻足的人听见。眼神却很少从手上的活计移开。

他今年六十七岁,矮个子,微驼背,手上的老茧厚得像树皮。曾经乌黑的头发如今已经花白,只是鬓角还留着几缕乌丝,像是时间忘了带走的痕迹。

县城的变化很快,老杨所在的这个角落却像被时间遗忘了一样。高楼一栋接一栋地拔地而起,马路两旁的行道树从小苗长成了可以乘凉的大树,可老杨还是那样,一把小锤子,几把修鞋刀,熟练地在破损的鞋子上来回穿梭。

“老杨,给看看我这双,能补不?”

放学时间一到,小店前人来人往。一个穿校服的小男孩站在老杨的修鞋摊前,手里拿着一双运动鞋。鞋子穿得很旧了,鞋底前端开了个小洞,周围的橡胶也磨损得厉害。

“能补,当然能补。”老杨接过鞋子,熟练地翻看着,“小伙子,这鞋子穿了多久了?”

“去年开学买的。”小男孩低着头回答。

老杨抬头看了看小男孩,又低下头认真观察那只鞋子。鞋头前端的磨损痕迹说明这孩子经常踢球,而且可能是用鞋尖把球挑起来的那种。鞋后跟内侧有些变形,是常年跑步留下的痕迹。

“你是不是体育很好?经常踢球?”老杨笑着问。

小男孩惊讶地抬起头:“您怎么知道的?我是校足球队的!”

“鞋子会说话啊。”老杨轻轻地说,“不同的人穿鞋,会有不同的痕迹。看你这鞋子磨损的地方,就知道你是个爱运动的。”

小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补好大概需要三十分钟。你是等着还是明天来拿?”

“我等着吧,下午没课了。”

老杨点点头,从工具箱里拿出几样东西,开始专心地修补那双运动鞋。他的动作很轻,仿佛那不是一双破旧的运动鞋,而是什么精细的工艺品。

小男孩蹲在一旁看着,过了一会儿问道:“师傅,修一双这样的鞋要多少钱?”

“十五块。”老杨头也不抬地回答。

男孩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小声说:“能不能便宜点?我只带了十块钱。”

这时老杨抬起了头,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个男孩。身上的校服虽然洗得发白,但很干净,袖口有些磨损,明显是穿了不止一年的。鞋子也是如此,虽然破旧,但能看出平时有好好保养。

“你叫什么名字?哪个学校的?”老杨问。

“我叫王小军,县一中初一四班的。”

老杨点点头:“好,那就十块吧。”

小男孩脸上露出了笑容:“谢谢师傅!”

“不过,”老杨补充道,“我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

“你下次期中考试,数学要考八十五分以上。”

小男孩愣了一下,然后腼腆地笑了:“我数学不太好,最近才刚及格。”

“那就更要努力了。”老杨坚持道,“你看,修鞋也是有技巧的,不是随便缝缝补补就行。学习也一样,找对方法很重要。”

小男孩似乎从来没想过修鞋和学习之间会有什么联系,但他还是认真地点了点头:“我会努力的。”

老杨满意地笑了笑,继续低头修鞋。

他没告诉小男孩的是,其实就算只有五块钱,他也会帮忙修好那双鞋。在这三十五年里,老杨从未拒绝过任何一个学生的修鞋请求,不管他们能付多少钱。

下午四点半,县一中的放学铃声响起,学生们像潮水一样从校门口涌出。

老杨从小板凳上站起来,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腰背。这是他的习惯动作,每到放学时间,他都会做好准备,迎接可能到来的”小顾客们”。

果然,没过多久,就有几个学生模样的孩子走到了他的摊位前。

“老杨爷爷,我的鞋带断了,能帮我换一条吗?”

“老杨爷爷,我的鞋底掉了,您看能补吗?”

老杨熟练地接过孩子们递来的鞋子,一一查看。有的只是鞋带断了,有的是鞋底开胶,还有的是鞋帮磨破了。这些在专业鞋店可能会被建议”买新的吧”,但在老杨这里,几乎没有修不好的鞋子。

“都能修,都能修。”老杨笑着回答,“你们先去玩一会儿,一个小时后来拿。”

孩子们欢呼着跑开了,只有一个女孩子犹豫地站在原地。

“怎么了?丫头。”老杨问道。

“老杨爷爷,我…我没带钱。”女孩低着头,声音细如蚊蚋。

老杨摸了摸女孩的头:“没事,先修好,下次来的时候再付钱。”

女孩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真的吗?谢谢老杨爷爷!”

“去玩吧,一会儿来拿。”老杨笑着挥挥手。

女孩蹦蹦跳跳地跑开了,步伐轻快得像只小鸟。老杨看着她的背影,想起了很多年前的另一个女孩子。

那是老杨刚开始修鞋的时候,一个瘦小的女孩抱着一双破旧的布鞋来找他,说是爸爸唯一的一双上班鞋,鞋底开胶了,能不能修。老杨答应了,只象征性地收了两块钱。

当时老杨并不知道,那个女孩后来成了县一中的高材生,考上了北京的大学,如今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高管。

三十五年了,老杨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修过多少双学生的鞋子。有些学生后来成了镇上的老师,有些成了工程师、医生,还有些去了遥远的城市,再也没有回来。但对老杨来说,他们永远是那些穿着校服,拿着破旧鞋子来找他的孩子。

老杨低下头,开始修理那些学生们留下的鞋子。阳光透过彩篷的缝隙洒在他花白的头发上,留下斑驳的光影。

晚饭时间,老杨收拾好工具,把修好的几双还没被取走的鞋子放进一个塑料袋里。明天这些孩子会来取,他们总是说到做到。

正准备离开时,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了路边。车门打开,下来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

“老杨师傅!”年轻人远远地喊着,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

老杨眯起眼睛看了半天,才认出来人:“是小刘吧?刘建国?”

“是我!”年轻人大步走过来,激动地握住老杨的手,“老杨师傅,您还记得我!”

“怎么会不记得呢。”老杨笑着说,“当年你的鞋子总是磨得特别快,我还以为你是故意的。”

刘建国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一双鞋子要穿两年。要不是您总是给我免费修,我可能早就光脚上学了。”

老杨摆摆手:“小事情,什么免不免费的。倒是你,现在混得不错啊,开这么好的车。”

刘建国笑了:“我现在在省城开了家建材公司,生意还可以。这次回来是专门来看您的。我听说您住的地方年久失修,我想……”

老杨打断了他:“我那老房子住了几十年了,挺好的。你有心意就行,别破费。”

“不是破费,老杨师傅。”刘建国认真地说,“当年您不只是修我的鞋,还教我怎么做人。记得有一次我想偷偷拿走别人丢失的新鞋替换我那双烂鞋,是您发现了,告诉我’穷不能穷志气’,然后每个月都给我的鞋子免费保养。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有出息,也要像您一样帮助别人。”

老杨听着,眼眶有些湿润,但他只是轻轻咳嗽了一声:“小刘啊,你有出息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跟我没什么关系。”

“怎么会没关系呢。”刘建国坚持道,“我今天能有这番成就,多亏了像您这样的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对了,我这次回来还有个事情要告诉您。”

“什么事?”

“我们几个,就是当年您帮助过的孩子,一起商量了一下,想轮流照顾您的晚年生活。每个月会有人来看您,送些生活用品和营养品,您有什么需要也可以随时联系我们。”

老杨愣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老杨师傅,您别拒绝。”刘建国说,“这不是施舍,是我们的心意。当年您帮了那么多孩子,现在该轮到我们回报您了。”

路灯下,老杨的眼角有些湿润。他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最后,他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一早,老杨像往常一样来到南门市场的转角处,支起他的修鞋摊。

昨晚他想了很久,关于刘建国的提议。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干这一行也不容易,尤其是最近两年,眼睛越来越不好使,手也不如从前灵活了。但他从来没想过退休,或者接受别人的照顾。

修鞋这件事,对他来说早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生活的重心。

正思索间,一个老熟人走了过来。

“老杨,我这皮鞋又开胶了,你看看。”来人是县医院的李医生,也是老杨的老主顾。

“李医生,来得正好。”老杨接过鞋子,熟练地检查起来,“昨天我老毛病又犯了,腰疼得厉害。”

李医生关切地问:“吃药了吗?要不要去医院看看?”

“吃了点止疼药,好多了。”老杨把鞋子翻来覆去地看了看,“这鞋底的胶老化了,我得全部刮干净重新来。大概需要两个小时,你急着用吗?”

“不急,明天来取就行。”李医生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盒药,“这是我让药房特别配的腰痛药,你拿去试试。记得饭后服用,每次两粒。”

老杨知道李医生的为人,这药肯定不便宜,但他也知道拒绝只会让对方难堪。于是他接过药,真诚地道了谢。

李医生走后,老杨又迎来了几位顾客。修修补补间,上午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

午饭时间,老杨从一个旧保温瓶里倒出带来的稀饭,就着昨晚剩下的咸菜,简单地吃了起来。

这时,一个穿着时髦的年轻女子走到了摊位前。

“请问,您是老杨师傅吗?”女子问道。

老杨放下饭碗,擦了擦嘴:“是我,您有什么需要修的?”

女子摇摇头:“我不是来修鞋的。我是县电视台的记者,想跟您做个采访。”

“采访我?”老杨惊讶地问,“采访我干什么?我就是个修鞋的。”

“您可不只是个修鞋的。”记者微笑着说,“我们听说您三十五年来一直为贫困学生免费修鞋,现在那些学生长大成才,开始轮流赡养您。这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我们想报道一下。”

老杨有些不自在地挠了挠头:“没什么好报道的。我就是顺手帮忙,他们也是太客气了。”

记者坚持道:“老杨师傅,您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一个小小的善举,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们想通过您的故事,告诉更多人,善良和帮助是会传递的。”

老杨犹豫了一下,最终点点头:“那好吧,不过我不太会说话。”

“没关系,您就当和我聊天就好。”记者拿出了录音设备,“我们先从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修鞋说起吧。”

县电视台的报道播出后,老杨一下子成了小有名气的人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为贫困学生免费修鞋的老人,也有更多当年受过他帮助的”孩子们”找到了他。

一个周末的下午,老杨的修鞋摊前围满了人。他们有的是当地的普通市民,有的是特意从外地赶回来的”老学生”,还有几个是现在的中学生。

“老杨师傅,还记得我吗?我是张明,初中时您给我修过三年的鞋子。”

“老杨爷爷,我是李老师的儿子,爸爸说您是全县城最好的修鞋师傅。”

“老杨叔,我从北京特意赶回来看您,这是我给您带的营养品。”

老杨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弄得有些不知所措。他从来不是一个习惯于成为焦点的人,更不习惯接受这么多的关注和好意。

但看着围在周围的人们,尤其是那些曾经是孩子如今已经长大成人的面孔,老杨的心里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这一刻,他忽然明白了,原来自己这三十五年的坚持,不只是为了那一双双破旧的鞋子,更是为了穿鞋的那些孩子,为了他们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谢谢,谢谢大家。”老杨有些哽咽地说,“我真的没想到……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记得我。”

“怎么会不记得呢。”一个中年男子说道,“我小时候家里穷,一双鞋穿两年。要不是您总是给我免费修,我可能早就辍学了。现在我当了老师,总是告诉学生们要学习您的精神。”

“是啊,老杨师傅。”另一个女士说,“您可能不记得了,二十年前您给我修过一双白色的帆布鞋,那是我妈妈好不容易给我买的,但我不小心踩进了水沟里。您不仅给我修好了,还教我怎么清洗。后来我大学毕业后专门学了鞋类设计,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这都是受您的影响啊。”

老杨听着这些话,心里暖暖的。他从没想过自己的一点点小事,会在这些孩子的生命中留下这么深的印记。

这天晚上回家后,老杨坐在自己简陋的小屋里,摸出一个旧铁盒。盒子里装着各种各样的小物件:一枚磨损的校徽,一张泛黄的合影,一封字迹稚嫩的感谢信,还有一些不知道是什么的小东西。

这些都是这些年来,那些学生们偶尔送给他的小礼物。老杨一直舍不得丢,就这样默默地收藏着,仿佛收藏着那些年轻的笑脸和真诚的感谢。

冬天来了,老杨的腰病越发严重。有几次,他蹲着修鞋时,腰一下子就直不起来了,要靠旁边的人把他扶起来,休息好一会儿才能继续工作。

医生建议他少干活多休息,但老杨却说:“修鞋是我的命,不修鞋,我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那些”老学生们”知道后,商量着要帮老杨解决这个问题。

一天早上,老杨来到自己的摊位,发现原来的破旧彩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的、更大的棚子。棚子里还摆着一把能调节高度的椅子,和一个精致的工具箱。

“这是……”老杨惊讶地看着眼前的变化。

“老杨师傅,这是我们大家一起送给您的礼物。”刘建国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他身后,“这个椅子可以调节高度,您以后修鞋就不用蹲着了,对腰好。工具箱里的东西也都是最好的,希望您能喜欢。”

老杨看着这些东西,又看了看周围聚集的人群,眼睛湿润了:“你们…你们这些孩子……”

“老杨师傅,我们不是孩子了。”刘建国笑着说,“我们都长大了,也有能力回报您了。以后您老了干不动了,就安心养老,有我们照顾您。”

老杨摇摇头:“我还能干,只要能动,我就要修鞋。”

“那就继续修吧。”刘建国说,“不过您得答应我们,身体不舒服就休息,别硬撑。”

老杨点点头,擦了擦眼角的泪水。

他坐在新椅子上,打开新工具箱,突然发现里面有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小盒子。

“这是什么?”他好奇地问。

刘建国神秘地笑了笑:“您打开看看。”

老杨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闪亮的徽章,上面刻着”县城爱心标兵”几个字。

“这是县政府特意为您颁发的。”刘建国解释道,“您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政府决定表彰您,同时也会给您一些实质性的帮助,比如医疗补助和养老金。”

老杨拿着徽章,半天说不出话来。他从未想过自己的小小善举会得到这样的认可和回报。

“谢谢,谢谢大家。”最后,他只能这样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又是一个放学的时间,老杨坐在新椅子上,修着一个小女孩的布鞋。

小女孩站在一旁,好奇地看着老杨的操作。

“老爷爷,你修鞋修了多久了?”她问。

“三十五年了。”老杨笑着回答。

“哇,好长时间啊!”小女孩惊讶地说,“你为什么要修这么久的鞋子呢?”

老杨停下手中的活计,思考了一下:“因为…每一双鞋子都有它要走的路,我希望能帮它们走得更远一些。”

“那我的鞋子能走到哪里呢?”小女孩好奇地问。

老杨抬头,看着这个天真的孩子,眼中闪烁着慈爱的光芒:“只要你想走,它们可以带你走到任何地方。”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又问:“老爷爷,你最喜欢修什么样的鞋子?”

老杨轻轻笑了:“我最喜欢修学生的鞋子。因为这些鞋子走的是求知的路,它们会带着孩子们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阳光透过新棚子的缝隙,洒在老杨和小女孩的身上,留下斑驳的光影。远处,县一中的铃声再次响起,又一天的课程结束了。而老杨的修鞋故事,却还在继续……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