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3万学费换来儿子彻底摆烂,我的救赎之路值得所有家长借鉴

发布时间:2025-05-09 09:00  浏览量:8

01

“整天叨叨个没完,我心里有数,你能不能别管我了?”

我好心问了儿子一句“晚上几点回家吃饭”,谁料想竟被他这么一句话给怼了回去。

他一边戴着耳机,一边不耐烦地骂骂咧咧,“砰”地一声关上了门走了。

他已经连续一个星期夜不归宿了!

我站在厨房,绝望地喘不过气来,都说青春期的孩子不好管,今天我算是领教了。

儿子今年17岁,上高二。

他上初中以前,乖巧聪明,年年拿奖状。

但上了初中以后,我开始发愁了。

要说儿子初中时候的状态,就一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懒”

小时候明明挺好学,怎么到了初中后,学习越来越不用心了?

写作业拖拖拉拉,遇到不会的题也不先动脑想想,先用手机搜答案抄上完事。

临近中考时更过分,连搜答案都不搜了,看一眼题目直接写答案,对错都懒得管。

让他多做点练习题,巩固一下知识点应对中考,他嘴上“嗯嗯”答应,身体却一动不动,半躺在沙发上玩手机。

眼看着马上就要中考,我苦口婆心地劝他:

“儿子,马上就要中考了,你得自觉一点啊!学习是给你自己学的,不是给爸妈学的!”

“你要好好学,学好了是你享福,爸妈又不沾你光。”

“别玩手机了行不行?拿出这个时间来做几道数学题多好!”

这些话我不知道翻来覆去说了多少遍,说多了我也嫌烦。

可不论我说的再多,儿子一点长进都没有,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中考时,儿子没有考上公立高中,我只能认命,把他送进了一年学费3万多块的民办高中

普通家庭一年拿出3万多块供小孩上学实属不易,我以为儿子会感恩我们,从此收心,好好学习。

但没想到的是,上了高中后,儿子越来越过分:

学会了攀比,平均一个月就缠着我给他买一双名牌球鞋,不买就闹,不去上学;

晚上放了学直奔台球厅,打到十一二点才回家;

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我一说他,他扭头就走;

作业没写完就拿起手机刷短视频。

我这边愁得不得了,老公却漫不经心地跟我说:

“别逼太紧,男孩总有个叛逆期,你别管他,网上说,静待花开才是好的教育。”

我上网一搜,发现有好多家长都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

他们都是通过静待花开、放手不管的方式,让孩子的逆反心理减轻,亲子关系变好的。

我仔细一想,倒也是。

我哥家的孩子,从小被放养着长大。

哥嫂两人文化不高,从来没管过孩子,但我外甥依旧考上了211大学。

我听老公的,决定不再逼孩子。心想,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空间,我就给他营造自由、宽松的家庭氛围。

想要名牌球鞋,我就给他买。

他玩手机,我看见了也不说,强忍着怒气回到自己的房间,主打眼不见心不烦。

他屋里外卖盒子、衣服堆一地,我也装看不见。

一开始,家里挺消停,没人在他耳边念叨他、管着他,儿子感受到了极大的自由,不作也不闹了。

没过了没两个月,我就笑不出来了,儿子的问题不但没减轻,反而更严重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自从不管他后,他算是彻底放飞自我了,不但烫了头,还肆无忌惮地把头发染成了红的。

每天凌晨两三点才回家,每次回来身上都带着好大的烟味。

早上不起,晚上不睡,一个星期一共才上五天学,他有两天都是请假的状态。

我恨铁不成钢地提醒他:

“这都上高二了,上起学来还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别整天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块!”

他却急吼吼地跟我吵:

“烦不烦啊!你不是不管我吗,怎么现在又管起来了?我的事不用你操心!”

这可怎么办?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跟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实在是太难了!

我这边愁得不行,老公竟然还坚持自己的想法:“哎呀,我们相信专家说的,要静待花开嘛,急什么!”

02

就在我迷茫的时候,刷到了一位心理学教授讲课的视频。

他说:

“静待花开”确实是一种教育智慧,它提醒我们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

但是,很多人可能忽略了“静待花开”前面还有一句更为关键的话,叫作“默默耕耘”。

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没有习惯培养,没有正确的引导,相当于花朵没有浇水、培土、施肥,可能还未绽放就已经枯萎。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在我心上。

我忽然意识到,这两个月所谓的“不管”,其实是把“放任”和“静待花开”混为一谈了

以前,我太焦虑了。怕儿子走弯路、不好好学,将来进入社会后吃亏,总希望他听我话,按照我说的去做。

可青春期的孩子,最烦的就是被管着。我那些“为你好”的道理,在儿子看来就是命令、安排、不自由。

所以,我越管,他越想要自己做主,专和我对着干。

但我选择闭嘴放手不管之后,儿子就会觉得:

看来我妈真的放弃我了,我没救了,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我还努力啥,干脆破罐子破摔了!

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要把握好一个度,说多了他们嫌你烦。

可完全不管,他们又觉得你不在乎他了,反而更容易出问题。

其实,这个年纪的孩子,多数吃软不吃硬

这个“软”不是说啥都顺着孩子,而是你得先换位思考,让他感受到被接纳、被信任,这样沟通才有效。

想通这个道理后,我尝试从日常细节着手,改变与儿子的相处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03

1、少说多观察,用具体的行动代替唠叨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才知道:

青春期的孩子对批评、讲道理容易产生对抗心理。热腾腾的食物比唠叨更能触动情感记忆。

当孩子感受到母爱而非压力时,才会主动提起学习情况。

中午在厨房择菜时,我突然想到,儿子已经三天没正经吃过晚饭了。

我端着刚熬好的小米粥推开儿子房门。他正蜷在被子里刷短视频。

“你进来不会敲门吗!”他慌乱扯过被子遮住床头的烟盒。

我强压着怒火放下粥碗:

“染发膏伤头皮,妈给你买了植物染发剂。”

见他愣住,我又掏出本相册:“这是你初一时参加奥数比赛的照片,当时你说想当数学家......”

话音未落,儿子突然掀翻相册:“烦死了!现在装什么好妈妈!”

相框玻璃碎了一地,我弯腰收拾时,瞥见他偷偷抹了下眼泪。

晚上,儿子又出去和同学玩。

我从抽屉里找出他初中最爱用的熊猫便签纸,写下:

“妈炖了牛腩在锅里,回来饿了记得热着吃。”

凌晨一点,我听见钥匙转动的声音。

正准备起身,突然想起教授说的“少说多观察”,硬是躺在被窝里没动弹。

厨房传来微波炉的叮咚声,接着是拿碗筷的声音。

早上起来,我进厨房查看,看见砂锅里剩下半碗汤,碗底压着张皱巴巴的便签,上面写着:“牛腩咸了”,后面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小狗图案。

我把这张便签和他小学时拿的三好学生奖状一起夹进了相册。

那天早上他主动说起月考数学及格了,虽然还是吊车尾,但至少愿意开口了。

2、尝试走进孩子的世界,培养共同话题,和孩子有话可说才能拉近亲子关系

偷偷加了班主任微信才知道,儿子篮球打得不错,为校篮球队争取了不少的荣誉。

我托表哥弄来了2张市篮球赛的观摩票,装作不经意放在茶几上。

那天,他看见了票,一脸惊喜地问我:“这票你哪来的?我真想看这支球队的比赛呢!”

他攥着票在客厅转了三圈,最后憋出句:

“妈,你要没事,和我一起去吧?”

面对突如其来的邀请,我直接愣在原地。

上次我们一起并肩出门是什么时候?中考那年带他去买辅导书,他在公交车上全程塞着耳机,把脸扭到一边,一句话不跟我说。

“您去不去啊?”

见我愣神,儿子又迫不及待地问了我一遍。

“去去去,我儿子邀请我,我当然去!”

我高兴得眼眶发热。

3、静待花开不是放手不管,也不是事事答应,而是给他建立底线规则

当他第N次要求买两千块的球鞋时,我没像以前那样直接拒绝,而把家里记账本摊开:

“这是房贷、你学费、奶奶药费明细。要是能等三个月,我把加班费攒出来给你买。”

他盯着密密麻麻的数字看了半晌,突然抓起书包往外走:“算了,我们班王浩那双仿的才三百。”

周末家庭聚餐时,我把新拟的《家庭公约》推到餐桌中央。

“第一条:每天22:00前回家,特殊情况提前报备。”

“凭什么管我!”儿子摔了筷子。

“不是管,是担心。”我指着第三条:

“我们跟你一样遵守手机使用时间,晚饭后集体关机两小时。”

老公连忙掏出手机放在桌子中间,以表赞成。

僵持中,我打开投影仪。屏幕上是儿子的作文《我的航天梦》,稚嫩的字迹写着:“想造比Space X更厉害的火箭......”

我从他感兴趣的火箭入手,跟他谈条件。

儿子盯着投影半晌,突然抓起笔在公约上签字:“先说好,月考进步十名就带我去酒泉看火箭发射!”

今年一月份,我重感冒,昏沉沉躺在床上。听见房门吱呀响,床头多了杯冒热气的姜茶。杯子下压着张便签:“生姜放多了,我不爱喝,给你喝吧。”

这臭小子表达关心也这么拧巴。

现在他每天都会准时回家吃晚饭,虽然跟我们说话不是特别多,但他总会主动把排骨汤里的山药挑到我碗里。

前天夜里起风,去他房间关窗时,我看见书桌上摊着本高考志愿指南。

其中一页折了角,是邻省的师范院校,用红笔圈着“计算机专业”几个字,旁边还潦草地写着“去年录取线542”。

我知道,儿子现在心收回来了,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了。

接下来的两个月,儿子就像变了个人。

周末我去菜市场,正好撞见他和班长在教辅区挑书。两个半大小子蹲在地上,指着打折标签嘀嘀咕咕:

“这本真题解析比学校发的多三道压轴题呢,是本好书......”

最让我吃惊的是,他主动把他自己的手机给了我,要走了我淘汰的旧手机。

我问他原因,他说,旧手机没有玩的欲望,用它看网课正好。我被他逗得哈哈大笑。

有天半夜十二点起夜,我看见他屋里还亮着灯。

我以为他在偷偷玩手机,从门缝望进去,他竟然真的在看物理网课,左手按着太阳穴,右手飞快地记笔记,草稿纸铺满了半张床。

二月联考,儿子总分比上一次联考涨了68分,进步了足足20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一路来,儿子从厌学摆烂到逆袭好学,我终于明白:

所谓“静待花开”,不是两手一摊的放任,也不是没有底线的妥协。

而是像种地那样,用爱滋养,该松土就松土,该剪枝就剪枝,该除虫就除虫,该管的时候不偷懒,该放手时不硬逼,最后才能等到花开。

也许我们的孩子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哪怕只是株狗尾巴草,只要根扎得正,照样能在风里站得笔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