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头鞋圈变天?萨洛蒙+飞跃凭啥挤走耐克?

发布时间:2025-05-12 08:42  浏览量:4

最近在上海的武康路、永康路溜达,总被脚下的“风景”惊到——曾经满大街的AJ、椰子悄悄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丑萌”的萨洛蒙XT-6和几十块的飞跃帆布鞋。

这俩一贵一贱的鞋子,咋就成了新的街头顶流?

连穿惯了大牌的中产和爱追潮的年轻人都抢着穿,背后藏着啥密码?

在上海的梧桐树下,穿萨洛蒙的人总带着股“不经意的讲究”——始祖鸟冲锋衣搭lululemon瑜伽裤,脚下踩着荧光色XT-6,既像刚从雪山徒步回来,又能无缝切换到咖啡店谈生意。这双鞋的走红,其实藏着精心设计的“身份密码”。

萨洛蒙1947年诞生于法国阿尔卑斯山,最早靠给滑雪运动员做固定器发家,1972年就成了全球最大滑雪固定器生产商,连奥运冠军都抢着用。

2005年被亚玛芬体育收购后,它敏锐抓住“城市户外”风口:保留专业级抓地力(Contagrip鞋底技术)、防水性(GORE-TEX面料)的同时,把反绒皮、荧光色这些时尚元素塞进设计里,XT-6系列甚至成了“不穿去爬山也能搭牛仔裙”的潮流单品。

更妙的是它的“社交属性”。上海街头流行的“始祖鸟+lululemon+萨洛蒙”组合,不是偶然——始祖鸟是亚玛芬旗下“顶流户外”,lululemon是“中产瑜伽符号”,萨洛蒙则补上了“能证明我玩过户外但又不刻意”的最后一块拼图。有网友调侃:“以前背LV怕被说‘暴发户’,现在穿萨洛蒙,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玩过雪场、跑过山径的资深玩家’。”这种“低调的炫耀”,正好戳中了中产“审美突围”的需求。

数据最诚实:2019年萨洛蒙在大中华区只有13家店,2024年三季度已经165家,年底要冲200家,连赣州、邯郸这些三四线城市都开始围挡新店。

亚玛芬财报里甚至放话“要再造一个始祖鸟”,可见对它的野心。

和萨洛蒙的“高门槛”不同,飞跃的爆火更像一场“平民起义”。这双1958年由上海大孚橡胶厂推出的“工人鞋”,曾是几代人的童年记忆——学生穿它跑操,工人穿它下车间,后来被《ELLE》评为“东方神秘单品”火到国外,又因为“太便宜”被冷落了一阵子。

但现在上海街头,穿飞跃的女生能搭橙色吊带裙,也能配娃娃领短裙,甚至光脚“一脚蹬”,把“土味”玩成了“松弛感”。“背A货穿AJ是假富贵,背爱马仕穿飞跃才是真高级”——这句上海网友的总结,道破了飞跃的核心:它卖的不是“情怀”,是“清醒的消费观”。50块的价格,比匡威、Vans耐穿,比椰子、AJ好搭,关键是“不被品牌绑架”。

有女生在小红书分享:“以前买鞋看logo,现在看脚感——飞跃穿一天不累,AJ磨破三次脚后跟,谁还当冤大头?”这种从“符号消费”到“实用主义”的转变,恰恰是年轻人对“消费主义陷阱”的无声反抗。在永康路的咖啡店门口,背着爱马仕的时髦姑娘光脚蹬着飞跃鞋,用“一脚蹬”的随性姿态解构着奢侈品的严肃性。

曾经的耐克,是“潮流天花板”——AJ、椰子一发售就被抢空,穿双限量款能在学校里“横着走”。但现在,“假货多、溢价高、满大街都是”成了它的三大硬伤。有网友吐槽:“地铁上十个人八双AJ,穿出去根本没存在感。”更关键的是,年轻人的需求变了——他们要的不是“贵”或“潮”,而是“能代表我”:萨洛蒙代表“我有经济实力和审美”,飞跃代表“我不被品牌定义”,而耐克还在卖“十年前的故事”。

对比萨洛蒙和飞跃,耐克的“老派”显得格外刺眼。萨洛蒙能从雪山跨界到街头,靠的是“专业+时尚”的精准定位;飞跃能从“工人鞋”变身“松弛感顶流”,赢在“实用+性价比”的清醒。而耐克呢?除了不断炒冷饭的经典款,似乎没拿出能接住年轻人新需求的“新故事”。

上海街头的这场“鞋履革命”,本质是消费观念的升级。从盲目追大牌,到理性选“适合自己的”,从“穿给别人看”到“穿得自己舒服”,萨洛蒙和飞跃的爆火,不过是时代的一个注脚。

就像网友说的:“以前买鞋看标签,现在看脚感——毕竟,生活是自己的,舒服比‘有面子’重要多了。”或许这才是时尚的终极奥义:不是穿什么品牌,而是穿成“自己”。当我们不再被logo绑架,不再为“别人怎么看”买单,脚下的鞋子,才真正成了生活态度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