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声明落地 中国赢了第一局,真正的硬仗还在后头,10大问题解读
发布时间:2025-05-14 15:13 浏览量:3
中美联合声明的签署,迅速在全球金融市场激起千层浪。港股尾盘飙升,美股期货全线上涨,德国股市创下新高,黄金价格则大幅下跌。
这一系列市场反应,似乎都在传递着中美经贸关系破冰的积极信号。
然而,这份声明究竟意味着什么?中国在这场博弈中是否占据上风?未来中美经贸关系又将走向何方?10大问题详细解读!
中美联合声明的关税调整可概括为两个阶段:首先,双方将关税水平回滚至 4 月 2 日关税争端爆发前的基准;其次,在此基础上各自加征 10% 关税。
此举源于特朗普对选民承诺的全球普征 10% 关税政策,中方则出于对等公平原则同步实施。
此外,针对剩余 24% 的关税分歧,双方设立 90 天谈判缓冲期,为后续协商预留空间。
部分观点认为美国征收 30%、中国征收 10% 的算法存在误区。
关税战之前,中美互征关税约为 20%。25 年初,特朗普上台后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加征 20%,使平均关税升至 40%;中方则采取精准反制,对煤炭、天然气等产品征收 15% 关税,对机械、农产品等关键出口品类征收 10%。
回滚后,美国关税恢复至 40%(20%+20%),中国约为 30%(20%+ 新增 10%),并在此基础上双方各加征 10%。
中国对美出口呈现两极化影响:高端工业品如手机、电脑等,即便面临 50% 关税仍具竞争力,影响不大;低端服饰鞋帽类产品本来因为影响较大,但是因为美国通胀导致中美价差扩大,关税承受力反而增强,外贸企业普遍对声明持乐观态度。
反观美国,其能源、农产品出口因全球替代产地丰富,即便关税回滚,已转移至南美、中东的采购订单也难以回流,经济损失难以通过和谈弥补。
首先,美国这次确实是输了。美国发动关税战旨在以关税为筹码收割全球利益,但此次与中国博弈未能达成目标,反而暴露其在对华经济施压上的局限性,加速国际信用损耗。
签署声明或因国内政治压力(如选民通胀不满)、国际形象维护需求,以及为后续谈判保留周旋空间。
美国不会轻易认输。关税战失利可能引发两重后续动作:
其一,转向对日本、东南亚、欧洲等经济体加大经济施压,填补对华博弈的损失。
其二,寻求新的对华遏制手段,如科技封锁、金融制裁等非关税措施,持续制造摩擦。
联合声明中 “建立持续协商机制” 的条款暗藏深意。中美和解内容的增加,会挤压其他国家的谈判筹码与战略空间。
中国当前处于 “广结盟友” 的外交阶段,通过适度妥协换取与欧洲、东盟、“一带一路” 国家的合作筹码,推动国产大飞机适航认证、中欧投资协定等关键议题进展,符合长远战略利益。
声明最大价值在于外交破局,也就是“广结盟友”。中国将以此次和解为契机,增强与欧洲、东盟等地区的谈判话语权,加速推进国产大飞机适航证、电动车出口标准、中欧投资协定等重要事项,有望在短期内取得实质性突破。
市场表现验证前期预判:美股下跌周期中的技术性回调,黄金则处于上涨趋势中的阶段性回调。
这种波动符合全球资本对中美关系缓和的短期反应,后续市场走势将持续受双方谈判进展及全球经济复苏节奏影响。
中美战略目标存在本质差异:美国追求霸权维系与全球收割,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通过推动 “一带一路” 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年均增速 5% 以上的新兴经济体,形成发展模式的示范效应,以和平合作理念赢得国际认同,逐步改写全球治理格局。
中国现阶段仍需稳定的全球经济环境以发展生产力,短期内不期待美债市场剧烈波动。
长期来看,美国为缓解债务压力,或持续增发国债、上调债务上限(如突破 40 万亿美元),引发国际资本对其信用体系的质疑。
这将促使全球资本重新配置,加速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而中国将稳步推进产业升级与国际合作,把握战略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