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洞鞋走红: 是时尚单品还是足部刑具?

发布时间:2025-07-07 19:34  浏览量:7

近日,记者走访达州城区多家商场、鞋店和夜市摊位发现,今年夏天洞洞鞋以其轻便、易穿脱、可踩水等特性,销售持续火爆,每双价格从十几元到数百元不等。不少商家主打“清凉”“方便”“时尚”等卖点,但对洞洞鞋潜在的健康和安全风险鲜有提示。

商场里五颜六色的洞洞鞋。

市民亲历“洞洞鞋烦恼”

“以前觉得洞洞鞋透气,肯定凉快,结果穿了不到半个月,脚趾缝就长了好多密密麻麻的小水泡,脚后跟变得硬邦邦的还脱皮,像鱼鳞一样!”市民张女士吐槽,因图方便凉快,她几乎天天穿着洞洞鞋去买菜,没想到最后被确诊为真菌感染(俗称“脚气”)。医生告诉她,这与长期穿洞洞鞋导致脚部潮湿闷热有关。

时尚的洞洞鞋。

张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类似困扰。“脚后跟干裂、变硬,皮屑哗哗掉”“脚趾缝又痒又烂”“脚背莫名其妙起了小疹子”“穿一天下来,脚感觉黏糊糊的,味道也大”……这些由穿洞洞鞋引发的足部不适成为近期热议话题。

除了健康问题,洞洞鞋的安全性也让部分市民担忧。“上个月带娃儿去南城的商场玩,手扶电梯上人多,娃儿穿的洞洞鞋鞋头又宽又软,我全程都紧紧拉住他的手。网上不是老说洞洞鞋容易被电梯‘咬’住吗?看得我心惊胆战。”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虽然身边暂未发生严重事故,但每次看到穿洞洞鞋引发的相关事故的新闻,心里就不踏实,现在他再不敢给孩子穿洞洞鞋了。

“透气”反成“真菌温床”

明明布满了孔洞,为何洞洞鞋反而容易导致脚气?其实,就此问题曾有媒体做过报道:洞洞鞋的主要材质是塑料,吸汗能力弱,汗液容易积聚在脚底和趾缝。同时,鞋底、包裹脚趾、两侧和后跟的塑料材质实际上是密闭或半密闭的,尤其趾缝和后跟区域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容易导致角质增厚(变硬)、脱屑、开裂,为真菌滋生创造条件。部分鞋材质偏硬,行走中反复摩擦脚后跟等受力点,破坏皮肤屏障,也给了真菌可乘之机。达州的夏季高温高湿,加速了“温暖潮湿+摩擦”环境的形成。

更值得警惕的是,洞洞鞋对足部健康,尤其是儿童发育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不少家长反映,孩子穿了洞洞鞋后,走路“晃晃悠悠”“有点外八”,或自己穿久了感到“足弓酸胀,小腿累”。相关专家指出,长期穿着鞋底过软、缺乏足弓支撑、后跟包裹差的洞洞鞋隐患不少:过软的鞋底无法为足弓提供必要承托,可能增加足底筋膜炎风险,影响儿童足弓发育;部分鞋底过厚或追求“踩屎感”的弧形设计,会削弱踝关节稳定性,增加扭伤风险;宽大的鞋头也可能导致走路时发力不集中,步态异常;不良的足部支撑甚至可能影响膝、骨盆、脊柱,引发腰背痛或体态问题。

洞洞鞋安全穿着指南

尽管达州暂未发生严重事故,但洞洞鞋的设计特点确实存在隐患。其鞋头通常比普通鞋子宽约20%,更容易靠近手扶电梯台阶边缘的梳齿板;塑料鞋底与脚摩擦力小,站立时容易向前滑动,但与金属摩擦力大,一旦卷入难以挣脱,后果严重。

对此,有市民分享了应对经验。市民陈先生表示:“我现在穿洞洞鞋必穿袜子,纯棉袜吸汗又能减少摩擦,脚舒服多了,异味和瘙痒大大减轻,脚后跟也能得到保护;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脚,重点把脚趾缝和脚后跟擦干;鞋子定期冲洗晾晒,保持干爽是防脚气的根本。”王女士则是看场合穿:“我现在只有去超市、取快递,或者去水边玩的时候穿。平时上班、带孩子出门的时候,还是穿运动鞋或者透气好的凉鞋。”

综合专家观点与市民建议,穿洞洞鞋可遵循以下更全面的安全指南:严格限制穿着时间与场合,避免作为日常主力鞋长时间穿,尤其避免在需要大量步行、运动或乘坐手扶电梯频率高的场合穿;重视足部清洁与干燥,每日洗脚,并彻底擦干趾缝,若脚易出汗,可考虑使用止汗剂或抗真菌粉剂保持干爽;洞洞鞋内部易藏污纳垢,需定期清洗,可喷洒稀释的消毒液(如酒精)或阳光暴晒(注意避免过度暴晒导致老化变硬);关注鞋体支撑与稳定性,尽量选购鞋底有一定硬度(并非越软越好)、后跟杯有一定硬度且能包住脚跟、鞋头宽度适中的款式,儿童更应优先选择符合其足部发育特点的专业童鞋;乘坐手扶电梯不超过台阶边缘的黄线安全区域,避免倚靠侧板,上下电梯应留意脚下;留意身体反馈,如出现脚部不适、疼痛或步态改变,应立即停止穿着并咨询医生或专业矫形师。

达州融媒见习记者 钟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