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大厂扛不住?品牌开始谈订单、也谈关税分摊了

发布时间:2025-07-10 17:06  浏览量:4

美越关税谈判尘埃落定。

美国宣布对越南出口商品征收20%关税,虽然远低于此前传闻中的46%,但依然高于此前“暂缓期”所执行的10%。

对品牌商、代工厂,乃至终端市场来说,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

它不仅是一道税率问题,更是一场产业链重估的起点。

成衣业:

谁还扛得住再来一刀?

最先被“点名”的,是成衣供应链。

在终端需求尚未全面复苏之际,品牌商不敢贸然涨价,于是将压力传导至上游——成衣厂成为关税转嫁的第一落点,目前已知:

聚阳(1477)将分摊3%税负。

儒鸿(1476)有10–20%客户要求分摊5%关税;

多数中小成衣厂被动应对,议价能力薄弱,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这是对整个成衣行业供应体系的一次“隐性挤压”——你不分担,订单可能就走了;你分担,利润就没了。

鞋厂目前相对稳定

暂时还能走下去

相较成衣,制鞋业这次“过关”的表现明显更稳。

主要鞋类代工企业虽也承压,但整体订单结构更健康、客户粘性更强。

来亿-KY(6890)面临部分税负共担。然而其HOKA订单增长势头强劲,Adidas业务稳定,新增New Balance订单已开始放量,还有新客户洽谈中,整体受关税干扰“可控”。

志强-KY(6768)尚未接到客户分摊税负要求。对2026年持正向展望,产能布局仍稳步推进。

宝成(Pou Chen)、丰泰(Feng Tay):

这两家鞋业龙头,作为Nike、Adidas等国际品牌的主力代工,亦受波及:

越南为其核心生产基地之一,20%税率势必推高出口成本;宝成本季股价波动虽大,但尚未传出客户分摊要求。

丰泰更依赖Nike,市场预期其分摊压力偏高,但具体比例尚未明朗。法人观点认为两者因绑定客户深、品牌依赖高,短期风险较低,但长期不确定性仍需观察。

涨还是不涨?这是个伪命题

涨价早晚要来,只是怎么涨、涨给谁买单的问题。

20%的关税,品牌商不可能全自吸收。终端消费是否还能“为价格买单”,将决定这场转嫁游戏的极限。

但也正因如此,品牌商对涨价“格外谨慎”——这意味着,更多的成本正悄悄地向供应链倒灌。

若消费者迟迟不接受涨价,品牌可能会选择“砍单”或“转厂”,对中小型代工厂而言,这是比涨价更致命的后果。

全球制造业的大洗牌

这场关税调升,看似是越南被美国“修理”,但实际上波及的是整个亚洲低成本制造业生态圈:

品牌商以“全球布局”对冲税负。政策不确定性将成为“新常态”。强客户绑定、高产品差异化能力的企业才能穿越波动。

20%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洗牌的开始。

无论你是品牌、代工厂,还是投资者,这次税改告诉我们的核心逻辑是——没有人可以永远靠成本优势生存。

关注我们,持续为你带来深度分析与解读。

注:本文内容仅作信息交流,不构成投资或商业决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