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两头闰,难得闰六月”,闰六月好不好?看看老一辈是咋说的!
发布时间:2025-07-10 12:23 浏览量:2
老话常说“三年两头闰,百年难逢闰腊月”,但比起闰腊月,闰六月其实也算得上稀罕物。
翻看日历就知道,从2000年到现在,闰六月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2017年,下一次则要等到2025年。
这“难得一遇”的闰六月,在老一辈口中藏着不少讲究,有人说它吉利,也有人说要多留个心眼,到底好不好?咱今天就跟着老辈的说法唠唠。
要聊闰六月,得先说说闰月的来头。咱老祖宗用的农历,是兼顾月亮和太阳运行的“阴阳合历”:月亮绕地球一圈算一个月,大概29天半;可地球绕太阳一圈的“回归年”是365天多,这么一算,12个月下来就比回归年短了11天左右。
时间一长,春天可能就跑到冬天过了,所以每隔两三年就得加个“闰月”补回来,这就是“三年一闰,五年两闰”的道理。
那为啥偏偏是闰六月?这和“二十四节气”有关。
农历每个月都得配一个节气(比如立春、惊蛰)和一个中气(比如雨水、春分),要是哪个月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就成了前一个月的“闰月”。
六月之后的节气和中气间隔长,更容易出现“无中气月”,所以闰六月虽不算极罕见,但也比闰四、五、七月少得多,自然就有了“难得”的说法。
1. “闰六月,两头春”:好年景的兆头?
不少老人说,闰六月的年份常常会出现“两头春”——年初有个立春,年末又有个立春,比如2025年就是正月十四立春,腊月二十五又立春。
在他们看来,“双春兼闰月,结婚好时年”,觉得这样的年份阳气足、生机旺,适合办喜事,连庄稼都长得更精神。
不过也有务实的老辈说,这不过是历法巧合,真要丰收还得看“天时地利”。
就像2017年闰六月,不少地方夏天格外长,秋粮灌浆期足,反而收了好麦子,这才让“闰六月兆丰年”的说法传得更响。
2. “闰月鞋,闰月穿,闰月老人活一千”:藏着对长辈的牵挂
闰月有个很暖心的习俗,就是晚辈给老人送“闰月鞋”。尤其在闰六月,老辈说“六月热,鞋要透,送双布鞋保福寿”。
过去条件不好,布鞋是稀罕物,儿女亲手纳的鞋底、绣的花样,藏着“愿父母平安度夏”的心意。
现在虽然穿布鞋的少了,但不少人还是会给老人买双舒服的鞋,图的就是那份“添福添寿”的念想。
除了送鞋,有些地方还讲究“闰月吃闰月饭”,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带着米和面,和父母一起做顿“团圆饭”。
老人说:“闰月是‘虚月’,闺女回家能给娘家‘填实’,日子更稳当。”
3. “闰六月,水漫路”:对天气的小心思
夏天本就多雨,闰六月意味着夏天拉长,老辈对天气也多了份警惕。“闰六月,怕大水”“六月再闰,雨打禾根”,这些俗语不是迷信,而是老辈对气候的观察——夏天延长,台风、暴雨可能更频繁,得提前做好防汛、防涝的准备。
农家人尤其在意这点,“过了闰六月,秋收早动手”,他们会提前抢收早熟的作物,给晚稻多留些生长时间,生怕“长夏多雨损收成”。
这哪是说闰六月不好,分明是老辈靠经验过日子的智慧。
说到底,闰六月就是个历法现象,哪有绝对的“好”与“坏”?老辈的说法,不过是把对生活的期盼、对自然的敬畏揉进了日子里。
送鞋也好,防涝也罢,藏的都是“平安顺遂”的心愿。
就像2025年的闰六月,有人盼着多一个月的夏天去海边,有人想着给爸妈挑双合脚的鞋,有人计划着趁“双春年”办场热闹的婚礼。你看,日子怎么过,闰六月就怎么“好”。
所以呢,别纠结闰六月好不好,跟着老辈的暖心习俗走,多份牵挂,多份准备,把这“难得”的月份过成平常日子里的小确幸,才是最实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