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破烂烂”到“颜值逆袭”,这个师傅太会了!
发布时间:2025-07-12 02:02 浏览量:1
清晨,四川天府新区煎茶街道鸿湘村老街的青石板路泛着微光。街角处,秦元明老人已坐在他的工作台前——一张小板凳,一个盛满工具的旧箩筐。箩筐内,锥子、剪刀、各色皮料、线轴、胶水瓶等十几种工具摆放得满满当当。
01
精准技艺:岁月磨砺的修鞋功夫
采访间隙,一位奶奶递来一双磨损的皮鞋。秦元明布满老茧的双手接过鞋子,指腹熟练地摩挲皮面,马上判断出:“真羊皮,好料子。”老妇人闻言面露欣慰:“孩子从西藏带回来的,坏了又舍不得扔。”秦元明目测损坏程度,当即给出明确的修理时间:“稍等一会儿。”
接下来的二十分钟里,他全神贯注。穿针引线、缝补、打磨……动作精准流畅,毫无冗余。每一道工序都凝练着近五十年的经验积累。修补看似简单,却要求极高的专注力与手上功夫。这双手,在半个世纪的时光里,凭借针线、胶水与锥子,已为无数双旧鞋成功修补完好。
02
从学艺到坚守:时代变迁中的手艺人
秦元明生于1953年。少年时离家拜师,习得修鞋手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皮鞋珍贵,修补需求旺盛,手艺精湛的鞋匠曾是令人羡慕的职业。“那时候赶场天热闹得很,”秦元明一边仔细检查刚缝好的针脚是否匀称,一边回忆,“一天能修十几双,手都停不下来。”对他而言,这份工作的价值早已超越谋生本身,它承载着对技艺本身的尊重,以及对物品背后情感与岁月的珍视。
03
风雨无阻的赴约:乡土情结的具象表达
秦元明清晰记得老街昔日的繁华:“以前赶场日,人挤人!卖菜的、卖小吃的、卖杂货的,沿路排成长龙,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孩子的嬉闹声不断。”如今,喧嚣褪去,唯余寂静,映衬着他低头缝补时沉静的侧影。
“赶场补鞋,一辈子喽,习惯了。”简短的话语背后是深厚的乡土情结。即便后来住进敬老院,每逢双数赶场日,他依然风雨无阻地回到老位置出摊。这近乎执着的习惯,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是对过往生活方式的无声坚守,也是对融入血脉的乡愁最直接的表达。
04
微光中的价值:传统手艺的当代意义
在工业化生产与快速消费的浪潮下,传统修补行业日渐式微。秦元明的坚守,客观上为村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活便利,延长了旧物的使用寿命,践行着“物尽其用”的朴素理念。
他的摊位如同一个静默的参照点,提醒着人们重新审视“工匠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内涵:那是对技艺的敬畏、对本职的恪守,更是在急速变化的时代中,对生活本质的一种温和锚定。
秦元明用五十余年的光阴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职业信念。当最后一针完成,线结被仔细隐藏,他修补完成的不仅是一双鞋履,更是对一种勤恳、专注的生活态度与价值选择的持久见证——在流转的时光里,总有些事物值得以双手的温度与恒久的耐心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