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是双赢?醒醒,有人赚就有人亏,赚钱的人都懂这个底层逻辑
发布时间:2025-07-13 21:40 浏览量:4
交易到底是什么?它真能让人轻松赚钱吗?
很多人觉得只要够聪明,能低买高卖就能致富,不管是股票、潮鞋还是加密货币,总想着买了等涨价再卖。但这里有个简单的逻辑:如果一样东西真能轻松赚钱,我为什么要卖给你?
就像我手里有片面包,要是知道王富贵愿意花10块买,绝不会1块钱卖给你 —— 肯定留着找那个 “冤大头”。
二手房市场、股票交易、潮流理财、古玩字画都是这个道理,只要卖家觉得还能涨,根本不可能现在出手。
一旦有人愿意卖,说明他觉得你买了也赚不到更多。这就是交易最直白的底层逻辑。
交易能成,核心是双方对未来的看法不一样。茅台股价到1800元时,有人卖有人买,卖的觉得要回调,买的认为能涨到2000元。同一笔交易背后是两种判断,不是都有把握赚钱,而是你看涨我看跌。
所以交易本质上是场博弈,不是双赢。你赚的就是我亏的,不存在两个人都吃肉的情况。
但也有例外,比如花20万买辆车,车商赚几千利润,你用它通勤、接孩子觉得值。你得到实用价值,他赚合理利润,这才是双赢。
这种双赢的关键在 “实用” 二字。我花钱解决问题,你提供服务获回报,谁都不亏。
可现在很多人买车不是为了用,是为了加价卖掉。这时交易性质就变了,从互惠互利变成赌局 —— 你赌它会涨,我赌你会接盘。
交易分两种:消费型和投机型。消费型交易是双赢,投机型交易是零和博弈。
去超市买瓶水,你解渴他赚钱;请人修水管,你解决麻烦他获报酬;报课程学习,你长本事他得收入。
这些都是消费型交易,核心是 “解决需求”,钱只是价值交换的媒介。双方拿到各自需要的东西,交易结束后各得其所。
投机型交易完全不同。炒股票时,你买的每一股都来自另一个人的卖出;囤潮鞋时,你高价接的盘正是别人的套现。
这种交易不产生新价值,只是把钱从一个口袋挪到另一个口袋。有人赚就一定有人亏,哪怕短期都看似赚钱,最终也得有人为泡沫买单。
最明显的是房地产市场。有人买房是为了住,这是消费;有人买房只为涨价后卖掉,这是投机。
前者让房子发挥居住价值,后者把房子变成赌具。当投机者占多数时,市场就会偏离本质,最终总要回归理性。
很多人觉得交易能赚钱,其实是被时代错觉误导了。真正的财富来自拥有和创造,不是交换。手里有值钱的东西才能赚钱,要么自己造,要么早早就买下稀缺资源。
2000年买陆家嘴房子的人,2001年买茅台股票的人,能赚钱不是因为交易频繁,是因为他们拥有的东西本身在升值。
房子随着城市发展变值钱,股票随着企业盈利增长变值钱,交易只是让他们有机会买到这些东西,本身不创造利润。
频繁交易很难致富,真正赚钱的是企业创造的利润。买股票赚的钱,本质是企业盈利的分红;买房子赚的钱,本质是城市发展带来的增值。脱离这个本质去炒短线,就成了纯粹的赌博。
创造才是财富的源头。开家特色早餐店,从一份包子开始每天有人光顾;写一段代码被成千上万人使用;设计个产品、画幅画、写本书,让别人愿意付费 —— 这些都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哪怕不是亲手做,只要参与其中成为系统一部分,站在价值增长端,就是创造链的重要环节。
这个世界的财富不是靠钱传来传去产生的,是靠造东西、造认知、造系统、造信任而来的。炒面包的人再多,真正赚钱的还是做面包的人;倒腾代码的人再多,真正获利的是写代码解决问题的人。
回到开头的问题:交易能赚钱吗?能,但只有两种人能赚到。一种是创造价值的人,他们做的面包、写的代码、开的店铺本身就在产生价值;另一种是长期持有者,他们看透短期波动,守住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那些总想着低买高卖的人,就像在赌桌上猜大小,偶尔赢几次却赢不了全局。真正的赢家,要么是造出面包的人,要么是愿意等面包发酵升值的人。这个世界从不亏待创造价值的人,也从不纵容只想空手套白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