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对经济下行的体感

发布时间:2025-07-14 17:50  浏览量:9

最近有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

问的是关税,在他的视角里,从懂王上任来,关税好像就成了一个闹剧,来来回回折腾,最终那边也都妥协了,而且社会好像并没有因为关税这个事有什么影响,这种感觉是对的吗?

怎么说呢?

人们总是会高估负面事件的短期影响,但也会在长期内低估负面事件的长期影响,而关税给到的的影响,实际已经很大了。

只是关税这个事,影响到的人群不一致罢了。

我可以用一双鞋来聊关税这个事。

大家知道一双鞋,鞋厂的利润是多少吗?

可能在大家的认知里,鞋厂做一双鞋再不赚钱,应该至少要有个十来块钱的利润。

但实际上,对鞋厂来说,做一双鞋的利润其实只有一到两块钱。

对,你没有看错,做一双鞋的利润,就是一两块钱。

当然,如果是运动鞋什么的,利润可能还会高一点,但利润高得也不多。

可能很多朋友看到这儿第一反应会去想,如果鞋的利润这么低,那鞋厂怎么还有生存空间呢?

答案在走量。

早年间鞋厂确实还有些利润,但跑到现在,鞋厂已经卷到爆炸了,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超额利润了。

而对现在的鞋厂来说,它并不会通过在一双鞋上挣几十块,他的模式是一天要出几千双甚至上万双鞋的,然后靠着量在每双鞋上挣个一两块钱,靠走量来维持利润。

而且国内市场甚至已经卷到鞋厂的利润已经连一块都没了。

是这样的,如果供应商这边有直播带货的渠道,直播带货承诺保量,那么可以把鞋厂的利润压到几毛钱一双。

于是问题来了,那么低的利润,鞋厂能养得起员工嘛?

答案是否。

我当时考察鞋厂的时候跟这行的朋友聊过这个问题,朋友告诉我的是,他们那的鞋厂,用人都是灵活的。

比如说一个地方,整个县的主要产业就是做鞋。

但这个县的制鞋企业,没有一家是给员工交五险一金,他们用的全都是什么模式呢?

全都是灵活用工。

这些鞋厂在当地有着几个超大的群,想在这个地方打工的人都在这个群里,打工人会看群里明天哪个厂有订单,有了就跑过去,做完就等下一个。

工资是日结的,比如说这个厂如果接了一个2万的订单,那么它三天做完,它对应就会在这在群里发三天用多少个人的信息,然后通知人来干,最后厂里就根据当天来人做的量来算这个工资。

赚多少钱,则完全看量。

不熟练的,干一天也就是五十来块钱,熟练工能到两百来块,当天干完当天结。

鞋厂生存模式其实很简单,厂房用旧的,钱少,不养人,水电费来订单能覆盖,生意能做,那就做,没有生意,那就歇着,不做。

这个模式,很不现代化,但却是订单稀薄下对鞋厂最有利的模式。

但大家可以去想一下,这个模式对员工有什么影响呢?

最直观的,没保障。

灵活用工,干活有工资,不干活就没工资,这里的员工每天都要面临着朝不保夕的处境,看到活,要去抢。

但就这,还算好的。

因为现在最要命的问题,是鞋厂也没单子了。

这里要说关税战的影响了。

关税战来了后,有些出口优质的单子直接就没了。

还是那句话,大家一定要对国内外业务有个感知,虽然我们这里再怎么不愿意和老外打交道,但生意场上的人都清楚,做欧美单子,鞋厂的利润是高的,而做国内单子,利润就很低了。

过去很多鞋厂的业务甚至是什么吧。

国内的业务,不赚钱,只为让工人开工,只有国外的单子,才能勉强来点利润。

而关税以来,国外的单子瞬间就少了一批,当然这个东西看上去离我们生活很远,可能对应到进出口的大局,也就一个点的影响。

但就这一个点的进出口数据影响,对应着可能就是上下产业链人的生计问题。

因为没有订单后,老板第一时间想的肯定是不开工。

不开工连带着的,就是用工群里接单的单位工价也跟着降了,而且降完后,还不一定有单子能上工。

因为说白了,鞋厂本质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拼的是劳动力价格,但要是拼劳动力价格,我们这里和越南,孟加拉比起来已经没有多少优势了,再加上关税,那就完全不划算了。

订单丧失的影响是会一层一层往上传递的。

最底层的工人,没单子,收入下降,一部分甚至会离开这个地方,回到老家。

老板没业务,没利润,关厂子,撤出投资,收入降低。

这个地区消费力下降,连带着这个区域之上的房价也跟着下降,最后导致所有在这个地区持有资产人的财富总量也跟着下降。

这就是最直观的影响。

大家不用看数据如何亮眼,其实等你真正向下调研过后就会明白,如果连最基本农民工都难找到工作的时候,经济的寒意其实已经相当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