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消费市场,莫玩“文字概念”!
发布时间:2025-07-15 04:52 浏览量:5
兰佳琛 张英
7月13日,两则新闻引发热议。一则新闻是央视调查揭露的学步鞋营销乱象,商家将普通儿童鞋包装成“学步鞋”“机能鞋”,宣称具有“矫正步态”等功效,却被医生证实目前尚未有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有辅助治疗作用;另一则新闻是有消费者穿着网购泳衣游泳时不慎走光,客服回应称,泳衣不是专业泳衣,只能下水拍照,并且主要标题已写明是“海边度假泳衣”,被网友质疑“和雨伞不能防雨、菜刀不能拍蒜一样可笑”。
这两起事件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或夸大产品功能制造消费焦虑,或隐瞒关键信息规避责任,将营销重心放在概念炒作而非产品质量上。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更侵蚀着市场诚信根基。
这一乱象何以滋生?
首先,消费者对特定功能的需求以及专业知识的不足,给商家玩弄概念、模糊宣传留下可乘之机。其次,相关行业标准缺失和监管不到位,事前审查不足,事后处罚威慑不够,难以遏制商家玩弄概念的行径。除此之外,消费者维权往往面临举证难、成本高的困境,多数人在遭遇纠纷时选择忍气吞声,间接纵容了不良商家的违法行为。
因此,治理乱象还需多方协同发力。
既要真正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的“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的义务落到实处,也需加快制定细分产品标准,明确各类商品的功能界定和概念规范,让商家宣传有章可循。同时,消费者也应提升自我保护意识,购买前仔细核实商品信息,多看评价多问客服,保留相关凭证,遇到权益受损情况及时依法依规维权。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诚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良好的市场秩序既需要监管亮剑、标准护航、消费者觉醒的多重保障,亦需要商家自身恪守诚信底线,深刻理解“商道即人道”的经营真谛,主动履行信息全面、真实披露的义务,对产品的功能、性能、适用范围及潜在风险做出清晰、无歧义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