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匜沃盥,在苏州工业园区草鞋山遗址,先民们洗手也有仪式感
发布时间:2025-07-15 17:12 浏览量:6
岁月不语,文物有声,在一器一物之间,寻溯江南文明之源,聆听历史的悠远回响。
匜匜匜(yí),这神秘又独特的发音,究竟指的是怎样一种器物呢?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有“奉匜沃盥”的记载,讲的是秦穆公的女儿怀嬴为晋文公洗手的故事。沃的意思是浇水,盥(guàn)的意思是洗手,那么匜其实就是洗手时浇水的水器。
画面选自《晋文公复国图》(局部) (南宋)李唐(传)绘制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在当下,讲卫生、勤洗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健康准则。其实早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草鞋山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启了优雅洗手的精致生活。而精致的关键所在,便是那造型独特的匜。
“匜”字最早见于周代青铜器铭文,其最初字形就像器物倒水时的动态瞬间。
《说文解字》:“匜,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文中形容“匜”的形态宛如一只大汤勺,柄上有槽。看起来,当时的“匜”与我们今天的瓢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如何手搓一只陶匜?
草鞋山遗址出土的陶匜,主要集中在崧泽文化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相较于马家浜文化时期,崧泽文化时期的制陶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
遗址出土的陶匜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灰陶质地细腻,烧成时温度较高,呈现出较为均匀的灰色,反映出当时草鞋山的陶工对火候控制的精进。
在制作陶匜时,草鞋山的先民们先用泥土塑造出椭圆形的器身,再捏出下凹的流。
《仪礼·士虞礼》:“匜水错于槃中,南流。”郑玄注:“流,匜吐水口也。”根据古籍记载,流就是匜的出水口。有时,先民们还会在流的后方加上一个鋬,就像给陶匜安上了一个小把手,方便舀水和倒水。
史前“自来水”
有了陶匜,先民们洗手就不是随便在盆里撩两下水,而是可以使用流动的水,自上浇水冲洗。这和我们今天使用自来水的概念很像,说明当时的人们意识到用流动的水洗手更加清洁和卫生。
想象一下,若先民们的家中有重要的客人来访,主人会拿出装满清水的陶匜给客人冲手。倒水的速度也是很讲究的,急了会四处乱溅,慢了可能会让人失去耐心。在洗手的过程中,主人或许会说一些吉祥话,带着对客人的美好祝愿。
安定祥和的生活,催生出从容有度的精神世界。草鞋山的先民们用小小的陶匜,演绎出了属于自己的仪式感,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洗手,更是草鞋山先民们对生活的一种敬重和热爱。
到了处处讲“礼”的西周时期,陶匜也进化成了青铜匜,成为重要的礼器。与新石器时代的陶匜不同,青铜匜的底部普遍采用三足或四足造型。
贵族在祭祀、婚礼、宴飨、朝觐等重要活动之前都要行“沃盥之礼”,而匜就是“沃盥之礼”的主角。匜与盘常配套使用,匜在上注水,盘在下承接盥洗后的脏水。
古人的“沃盥之礼”不像我们今天是为了讲究卫生而洗手,而是带有很强的礼仪性质。当贵族行“沃盥之礼”时,通常需要一人捧盘,一人拿着匜倒水,一人负责递巾,至少要三个人侍奉才能完成,可见当时的贵族排场之大。
《周礼·夏官·小臣》记载“大祭祀、朝觐,沃王盥”,周代还特别设立了官职“小臣”,负责在祭祀、朝觐等重大活动中为周天子浇水洗手,匜在周代礼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战国以后,随着礼制崩坏与日常需求变迁,曾经承载着森严礼制观念的匜,逐渐褪去神性光环,并被“洗”等器具取代,淡出了历史舞台。
几千年过去了,“沃盥之礼”的仪式似乎已经离我们很遥远,我们也很难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匜。
但“盥”这个字却一直沿用至今,今天我们还将卫生间称作是盥洗室。当我们打开水龙头洗手时,似乎和千年前祖先们的“沃盥之礼”悄然共振。
时光长河,静水流深,匜中的潺潺流水,流过远古时代先民粗糙的掌纹,流过大大小小的神圣仪式,繁华洗尽,褪去繁文缛节。匜中关于卫生、健康的智慧代代流传,至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许这就是今月曾经照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