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一网打尽 童鞋第一股造假案收网 ST起步是否有望新生
发布时间:2025-07-15 23:09 浏览量:5
海闻社观察 一个也别想跑。
六名前高管集体被诉,欺诈发行与信披违规成核心罪状。
7月11日,ST起步公告称,公司及前董事长章利民、前总经理周建永等6名责任人因涉嫌欺诈发行证券罪、违规披露及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丽水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也就是说,公司的前董事长、总经理、副总裁、董秘、财务总监共5位高管,外加1位供应链总监,都被一锅端告上法庭。
挺夸张的,毕竟上市公司的违规大多停留在行政处罚,像这样可能面临刑事裁判的真不多。
从检察院指控来看,ST起步及其主要责任人存在三重罪:涉嫌欺诈发行证券罪、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
显然,相比是剧情的开始,这更像是事件的收尾。此次起诉,相当于继2023年证监会罚款7700万元后,监管层对造假案的刑事升级。
早在2022年,起步股份就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等事项而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通过虚构采购、销售业务,累计虚增营业收入3.6亿元,虚增利润总额1.29亿元,其中2020年上半年虚增利润占比高达50.30%。
以造假数据为基础,公司在2020年发行5.2亿元可转债,募集说明书虚增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利润分别占比10.39%、14.57%,构成欺诈发行。
实控人章利民还涉及隐匿代持问题。2016年12月13日,ST起步董事长、实控人章利民与四人签订《股权代持协议书》,约定章利民以每股5元的价格向4人转让其间接持有的ST起步股票合计2000万股,但暂不办理过户,由章利民代为持有,但2018-2019年年报中该信息均未披露。
若罪名成立,6名责任人最高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ST起步还将承担刑事罚金,进一步冲击本已脆弱的资产负债表。
相比其他造假公司相对简单的虚假信披手段,起步的违规显现出系统性舞弊特征。
公司通过篡改ERP系统(道讯系统)后台数据,虚构客户交易流水,甚至骗过年审机构。
2019年“19起步01”债券募资5亿元、2020年“20起步02”募资3亿元,未按公告用于渠道建设,而是流向章利民控制的海外账户。
章利民在2018年限售股解禁后,通过大宗交易、控制权转让等累计套现超16亿元,而公司市值从120亿元缩水至不足20亿元。
内控问题严重的起步本身的经营也深陷困境。公司成立于2009年,前身是浙江起步儿童用品有限公司,主打中端儿童鞋服市场。上市的时候,公司被称为“童鞋第一股”。
2020年以来,ST起步归母净利润亏损规模均在1亿元以上,2023年亏损最高达6.56亿元。根据其日前披露的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0.3亿元—0.45亿元。
这和市场的萎缩有关,也与渠道的失守关联。
2023年新生儿数量降至902万,这已经是连续第7年下滑,直到2024年才因为龙宝宝效应有所好转。人口红利的快速瓦解,使得童装核心消费群体,也就是3-12岁儿童的客群规模缩减23%,行业增速也随之迅速下跌。
电商时代的到来,则加大了ST起步所面临的挑战,如今的儿童鞋服领域,电商渗透率高达45%,但ST起步线上收入占比仅14.25%,这个数据比同行的巴拉巴拉等都要低。渠道的弱化最终导致品牌价值的降低,品牌越来越边缘化,泯然杂牌。
2024年,公司的净资产一度只有376万元,距离退市几乎只有一步之遥。为了保壳,控股股东湖州鸿煜甚至无偿捐赠了1亿元现金,加上出售青田总部回血的1.05亿元,以及四季度突击清仓的6800万元库存与拓展线上渠道增收的4000万元,才勉强将起步从生死线上拉回来。
刑责的追溯,说明ST起步的信披违规问题已经走向收尾,但造假的后遗症,依然流毒无穷。实控人责任切割后的转让合法性、投资者的赔偿与业务的重生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决。
1亿元捐赠虽暂缓退市危机,但没办法扭转品牌力坍塌、渠道失控的核心困局。治标不治本,仅靠资本运作无法重建竞争力。
2017年上市时,章利民宣称“专注孩子成长第一步”,而今ST起步的新生第一步,恰始于对造假时代的彻底清算。但比清算更紧迫的是,失去品牌灵魂的ST起步,即使保住上市公司地位,顺利存活下来,又是否还能跟上时代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