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上朝堂先脱鞋

发布时间:2025-07-16 19:03  浏览量:12

我国古代社会以礼法为根基。《礼记》详尽记录了周王朝及秦汉之前的政治典制、各类名物制度以及诸多礼仪,其中有记载:“侍坐于长者,屦(用麻、葛制成的鞋子)不上于堂。”这不仅是先秦时期的一种礼制,也是2200多年前朝堂的规矩。

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九位国君晋平公,曾经郑重提出:“安有人臣履而上入主堂者乎?”屦、履和舄,皆是古代形制和等级不同的鞋子——春秋时期就形成的大臣脱鞋上朝堂的规矩,一直延续到魏晋及南朝,甚至还有过更进一步的“创新”,在朝堂上觐见皇帝和议事,大臣有时还要光脚。

元旦朝会是我国古代的朝廷重大仪式。如南朝时期,正月初一,皇帝由皇宫被簇拥至朝堂,“纳舄升坐”,王公大臣等高级官员,“至阼阶,脱舄剑,升殿,席南奉贽珪璧”。大臣们脱下鞋子和佩剑,才能轻手轻脚地上殿,较近距离地向皇帝行朝礼。礼毕,再“下殿,纳舄佩剑,诣本位”,举行下一个礼仪环节。也就是说,在宫殿上,只有皇帝可以穿着专属的“赤舄”,其他人等一律脱鞋以表敬意。

南朝梁天监十一年(512),尚书省对于大臣在重要场合是否要脱鞋、脱袜子事宜,进行了认真研究后,上奏梁武帝:“按《礼》,跣袜,事由燕坐,履不宜陈尊者之侧,今则极敬之所,莫不皆跣。清庙崇严,既绝恒礼,凡有履行者,应皆跣袜。”意思是根据古礼,在祭祀祖宗、觐见君主等庄严重大仪式上,参加的官员人等应一律光脚。秉性虔诚的梁武帝同意按此施行。《左传》有注:“古者臣见君解袜。”可见,脱袜子觐见君主在先秦时代就早有先例,古人以脱袜子光脚为敬,梁武帝再续古礼而已。

很多事情都有例外。也有大臣可以不脱鞋上朝。我国古代帝王有时会授予重臣以“剑履上殿”的特殊礼遇,以示充分信任和莫大恩宠,这也是极高地位的象征。最有名的就是西汉相国萧何、东汉末年的曹操,都被授予“剑履上殿”的待遇:佩剑穿鞋觐见皇帝,商讨朝政。萧何能识人有才干,并且是一个非常谨慎之人,“剑履上殿”只是皇帝给予的一个待遇而已,自己丝毫不敢妄自尊大。“一代枭雄”曹操却完全不同。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春正月,汉献帝授命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曹操一步步掌控东汉朝政,由丞相、魏公,再到权势赫赫的魏王,独揽朝政,将汉献帝视为傀儡,自己兼有天子之实。

权势和野心会让人极度膨胀。曹操不满足与皇帝见面时“剑履上殿”,在参加祭祖大典时,他也要不离“剑履”。建安二十一年(216),已经是“魏王”的曹操对汉朝祠庙礼仪,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其中第一条就是关于“剑履”的。

根据古礼,很多官员认为在举行祠庙仪式时,为示尊祖敬宗,所有人一律要“解履”,曹操不同意,他说:“吾受锡命,带剑不解履上殿。今有事于庙而解履,是尊先公而替王命、敬父祖而简君主,故吾不敢解履上殿也。”

因为“尊重”赐予自己“剑履上殿”待遇的汉献帝,而“不敢”遵行脱鞋子入祠庙行礼的制度,曹操的理由相当冠冕堂皇。此外,他还提出了受水而盥、坐听奏乐、自抱胙肉等祭庙改进建议,形成了东汉末年建安年间有名的《春祠令》。

历史上有个跟鞋子有关的奇葩事情,发生在“千古第一帝”的儿子秦二世胡亥身上。秦朝大臣觐见秦二世,都将鞋子规规矩矩地放在朝堂外的台阶下。胡亥满怀好奇地跑到朝堂外,“研究”大臣们的鞋子,“视群臣陈履状善者,因行践败”——比自己穿的鞋子式样好看的,就毫不犹豫地踩坏。

注重传承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隋朝沿袭北朝制度和风俗习尚,或因北方游牧民族长期生活于苦寒地带,气候不适合脱鞋、光脚,大臣上朝也就没有“解履”“跣袜”这套礼数,所以,隋唐而后的历朝历代,虽然礼制并没有松缓,但是大臣朝见君主再也不需要脱鞋子、脱袜子以表示尊崇了,这是社会政治和习俗文化的发展,也跟我国古代南北交融密切相关。庙堂之上,脱鞋、光脚以表最高崇敬,也就成了历史尘埃中一个文化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