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做布鞋

发布时间:2025-07-15 06:17  浏览量:10

布鞋,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来说,大概都不陌生,那个时候村里家家都做布鞋,人人都穿布鞋。自己直到八十年代初出门讨生活时,才把脚上穿了近二十年的布鞋换成了解放鞋。现如今,自己动手做布鞋的人家已极为罕见,穿布鞋已经成为了许多中老年人一种追求舒适、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难以割舍的恋旧情结。

旧时,村里的孩子们都是穿着母亲手工所做的布鞋长大的。那一双双出自母亲双手的布鞋,伴着我不知走过了多少的泥泞坎坷,闯过了多少的荆棘塞途,在我长大成人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苦涩又难忘的脚印。

“做不完的家务,纳不完的鞋底。”在过去,做布鞋一直是乡村妇女们除了日常家务之外最重要的手工活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每个人都要穿鞋,最重要的是在人所有的衣饰当中,鞋子的损耗最大,尤其是干苦力的男人损耗更大,一双布鞋穿不了多久就磨坏了。因此,过去在村里无论农忙还是农闲,只要有空,女人们手上总会扎(纳)着一只鞋底。哪怕是到邻居家窜门,到生产队开会,甚至坐船到粮管所交公粮途中,都是一边说话,一边扎着鞋底。有时候下地干活,也要在篮子里带着鞋底,趁工休间歇在地头扎上几针。

买(搓)棉线、背硬骨(袼褙gē bei)、做(放)鞋样、扎鞋底……做布鞋是一项辛苦而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好几道工序,既需要功夫到家,也需要心灵手巧。每年秋冬的腌菜季过后,家里都要找出几件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拆成布块,成色好的、磨损小的留下来缝补衣服,其他的则收集起来作背硬骨之用。选择一个大晴天,先把那些旧(破)布洗干净晒干抹平,用面粉加开水调制一盆浆糊,再准备一块门板(竹匾),搬到门口的场上用长凳搭成一个平台,把一张旧报(牛皮)纸铺开,用小刷子把浆糊均匀地刷在上面,接着把一块块的布头拼凑起来,粘在纸上,粘满一层,再刷一层浆糊,粘上一层布头,再贴上第3层,第4层,以此类推,达到一定的厚度和面积后才算完工,用作鞋底的硬骨一般要贴4-5层,做鞋帮的一般贴上1-2层即可。贴好后小心地把整张“硬骨”揭下来平放到芦鞭上,再放置于太阳底下晒干,有的人家则是再刷上浆糊贴在木门,或者干脆贴上砖墙上暴晒。这晒干后布头片也就成了扎鞋底、做鞋面的材料——硬骨。那段时间里村里到处都是村妇们“背硬骨”的身影,村子里也常常飘散着一阵阵浆糊面的香味。

做布鞋的第二个重要步骤是放鞋样。所谓放鞋样,就是先用纸张剪成的各种鞋子的纸样。鞋样有用年历剪的,有用报纸剪的,也有用牛皮纸剪的,还有用不同的纸张拼接在一起剪的。那鞋样,也是有大有小;有鞋底的,也有鞋帮的;可谓是各式各样,五彩缤纷。鞋样也不是每年都剪,一般家庭都会把往年用过的鞋样收集起来妥善保管在一起,待来年需要时拿出来再用。也有邻居之间互通有无的,或者邻居有更加新颖美观的鞋样,一旦需要邻里之间可以相互借用。鞋样放好后,即可开始制作鞋底。制作鞋底相对于放鞋样则要简单许多,核心就是依葫芦画瓢:把鞋样放到已经成型的硬骨上,双手协调配合,用笔按照鞋样在硬骨上画下形状,并用剪刀依样裁剪下来,为下一步粘制鞋底做好准备,通常情况下一只鞋底需要剪下四到五层的硬骨才能扎成一只鞋底。

布鞋做得好不好,关键要看鞋底扎得牢不牢。扎鞋底就是把剪好的几层硬骨重叠在一起,在底下包上一层崭新的白棉布,然后一针针地用棉线将几层硬骨和布料牢固地缝合在一起(俗话扎鞋底),针脚扎得越细越密,鞋底就越经久耐穿。扎鞋底既是技术活,也是个力气活。差不多两公分厚的鞋底,单凭手指用力推针是难以穿透的,必须手腕、手指、针线、针㧜(顶针)相互配合,同时用力才能正常的穿针引线,有时还必须动用钳子才能把针线从厚厚的鞋底中拨出。那段时间,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母亲一有空闲就会手拿鞋底扎着。尤其每当春节临近,为了我们过年时有新鞋子穿,她总是起早摸黑地赶活。晚上,我们一觉醒来,母亲还在那昏暗的灯光下穿针引线。鞋底很厚,每扎一针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针拨不出来,她就用牙齿咬着针头抽,拨出针头后再往后“嗞嗞嗞”地拉线。一双鞋底扎好往往都要花费好几天的功夫。那时候,几乎每年都得给我们做上两双布鞋,冬天做棉鞋,夏天做单(布)鞋,直到我们离家上学谋生。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母亲和村里的主妇们也逐步探索出了一套既节省手力,又提高效率的办法。比如那套在中指上的针箍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当针穿入布料后,必须将针屁股准确地对准针箍的小坑,在用食指和拇指将针拽出来之前,先要依靠手腕和中指的力量,以针箍为依托推动针尾慢慢地使针线穿透厚厚的布层,避免了用手直接拉动针抽线,大大节省了手指部位的力量。有时,为了减小针与布料之间的摩擦阻力,每穿几针,就要把针头在头发(皮)上划拉几下,顺带抹上点头油,那手臂的一撩一抹,仿佛在空中划过一条条优美的弧线,传递着对家人无限的关爱与温暖。

扎好鞋底,便要开始做鞋帮、上鞋子(将鞋帮与鞋底缝合在一起)。鞋帮的制作与做鞋底基本类似,略有不同的是做鞋帮一般只需要用一层硬骨,且硬骨的正反面贴的鞋面和夹里(子)都是新布,接着还要有用布条把鞋面的上下“沿口”用滚针法细细地缝牢。通常上口用深(黑或青)色的布条,下口用浅(白)色的布条。那时家里用来做鞋面的布料一般都黑色的卡其布 ,棉鞋则用“灯芯绒”做面料的多一些,夹里基本都是用白色的棉布。

上鞋子(帮)是做布鞋过程中技术难度最高的环节,拿捏不准,扎线不牢,直接影响一双鞋子的穿着效果和寿命。一般个人技术差点、要求又高点的人家都会请专业的皮匠师傅来做。上鞋帮一般都是从鞋跟中间点开始的,这样比较容易较准位置固定鞋面。为了确保鞋子的规整,每上几针都要将鞋帮与鞋底的相对位置重新比较一下,防止把鞋面拉得太紧或太松,导致鞋帮与鞋底偏位。上鞋子有暗上和明上两种方法。暗上是把针脚隐藏在鞋面里头,明上则是针脚全部显露在鞋底边沿,外面能看出一圈的针脚来,明上相较于暗上简单,看起来还要比暗上时髦一些。鞋子上好后,为了使鞋子穿着合脚(土话跟脚),有条件的也会用楦头“楦”一下。楦头,是一种把木头制削成足形的传统制鞋用具,新做的布鞋,用楦头填紧或撑大鞋子的中空部分,既能使新鞋外观好看,更能使人穿着舒适。

在过去,针线活是评判好媳妇的重要标准之一,谁家的女人优秀,首先要会针线活。如此,一个家庭主妇是否心灵手巧,往往可以从她扎的鞋底、做的鞋子中得到体现。一只鞋底所扎的针脚排列是否整齐,是否均匀成行成趟。一双鞋子是否贴合脚型,既舒适又好看,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这位家庭主妇是否心慧手巧。从古至今,布鞋也一直和中国女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很多女性眼里,布鞋是一种时尚和传统的产物。与穿着高跟鞋一样,不少女性一旦穿上布鞋,同样也能增添几分性感和妩媚。谈恋爱时,姑娘若是相中了小伙子,没有什么东西可送,就会利用业余时间偷偷地做双布鞋送给对方,如果男孩欣然接受了鞋子,就表示他俩有戏,一双简陋的布鞋便成了男女间定情的信物。

最早的时候,布鞋无论男女大都以圆口或方口为主,再后来男性逐渐引进了北京布鞋的式样,女性则大都是搭攀(扣)式样。但无论式样如何,它们一律都是纯棉制品,都由手工制作,既经济实惠,又绿色环保。如今,鞋子的种类早已超越了当初的想像,皮鞋、胶鞋、运动鞋,单鞋、棉鞋、保暖鞋,不同的服装还有不同的鞋子与之配套。布鞋也进入了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的时代,有的还成了久负盛名的老字号品牌,一双纯手工布鞋的价格甚至超过了一双上等的皮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的时候,家里有一个专门做针线活的小箩头(筐),里面放着针头线脑、锥子、钳子、针箍和各种大小不一、色彩不同的零头布块。每当空闲时母亲总会拿起里面的工具,为一家人缝缝补补。如今,每当拿起针线盒中的工具,便会想起母亲佝偻着身躯在昏暗的灯光下做鞋的情景,想起母亲用她那饱经风桑、布满皱纹的双手,把温暖一针一线地纳进鞋底、缝进衣被的场景。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自从离家再也没有穿过母亲做的手工布鞋。几十年过去,我对布鞋依然情有独钟,坐着读书、外出旅行,总要穿(带)上一双布鞋。无论远近,那脚上的布鞋,总能勾起那一抹淡淡的乡愁,让我永远也忘不了回家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