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双“人字拖”,怎么有点反人性呀? ——论上博馆的埃及“草鞋”

发布时间:2025-07-17 01:33  浏览量:6

大家好久不见啊,我是经常“无耻”拖更的东论西驳。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上博馆“埃及展”,也着实让不少人多了许多话题。

阿驳不是学考古的,自然不敢对埃及“文物”提什么专业意见。但那双“埃及草鞋”确实辣眼睛,特别是对阿驳这种打小就编草鞋、穿草鞋的穷苦家庭出身的孩子来说——总感觉这双“人字拖”,充满了反人性的味道。

这次上海博物馆展出的埃及文物中,其它文物是不是假的,阿驳不敢说。

毕竟阿驳人在广东,专门跑一趟上海只为看一眼“埃及”,感觉有点没必要,所以没有亲自去博物馆参观。但东论西驳却可以肯定,展出的这双埃及“草鞋”中的右脚鞋,100%存在反人性的设计(至于左脚嘛,左脚鞋没看到鞋底,不敢确认。)

为什么只凭借一张照片,阿驳我就敢如此确信,并且敢指证上博馆展出的埃及“草鞋”右脚鞋反人性呢?

那是因为——古人只是古,又不是傻!

无论中国的古人,还是外国的古人,都和我们一样,有符合人性的正常生活需求。就像人穿鞋是为了不硌脚,人穿衣是为了遮羞或御寒,都有——不能“违反人性”这个共同点,“人字拖”也不例外。

广东人都有“人字拖”情节,阿驳作为广东客家人,人字拖鞋几乎就是全年必备。小时候家里穷,大人外出干活或者出远门才穿解放鞋,而我们这些孩子只能自己编草鞋——材质五花八门,有稻草的,也有野草的,还有树皮内芯的……

但不管哪一种,我们在人字拖鞋的鞋底都不能打那么大个疙瘩(封节)——这TM就不是草鞋了,而是受罪器了。我们从一开始学编草鞋时,就知道“鞋底必须平整”这个最基本的道理,难道埃及古人的脚底不喜欢平整,偏要弄一个疙瘩顶在脚丫底让自己难受么?

再看看这双埃及“人字拖”的鞋底厚度,这种厚度大概率就不是室外穿的,而是室内穿着的,那鞋底就更得平整了……硌脚可不是一种好感受。当然,如果说古埃及人就喜欢穿硌脚草鞋,那也得符合人的生理特征吧?不要,你试试扣着脚指头走路看啥感觉,是不是很难受,而且也容易走不稳呢?

——看到这里,大伙就应该知道上博馆的“埃及展”中,出现这种鞋底有个大疙瘩的“人字拖”,多少是有点反人性了吧?

要知道,古人制造出来的贴身生活用品,注意,阿驳说的是贴身生活用品,第一原则是要能正常使用,至少是不能别扭;如果某件物品违反人类的正常生活使用规律,大概率来说——极有可能是伪造品,至少是满满的反人性的味道。

考古是需要专业知识,但某种物品是否反人性,就不需要专业知识,只需要常识就够了。这就好比满清末代皇帝溥仪解放后去参观故宫时,跟专家争论某“文物”是否是赝品时,气愤地说过一句话:是不是赝品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个跟我小时候玩的不一样。

东论西驳看着这双做工精良、且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古埃及薄底“草鞋”,也想到了一句话:是不是伪造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双“人字拖”跟我小时候编的草鞋不一样。

说真的,文物造假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自古以来就有,拿假文物展览也不少见,国内外都有——挣钱嘛,不寒碜。但拿这种“充满反人性气息”的东西出来展览时,还要言之凿凿说是文物,连借口都不想找,是不是有点太不拿观众当人了?是不是也太不尊重观众的生活智慧了?——阿驳认为,至少是有些欺负观众的智商了……

当然,如果有人非要说,这双古埃及“人字拖”就是真品,只是它当年的主人可能是脚有些与众不同,于是就编了这样的草鞋……呃,怎么说呢?这么解释,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这种概率,已经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

这让东论西驳想起中国刑侦学里面有一个定律:如果某个案件中,凑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巧合,那这件事就是人为操控的。这双人字拖身上的“巧合”,不是一般的多啊。

就好比,某些人非把古埃及的“草鞋”说成祭祀时期才能用的特殊道具,所以不考虑实用性,只考虑场景特性。呃,有道理噢……只是大伙都忘了吧?阿驳小时候家里老穷了,穷得只能穿自己编的草鞋……这玩意用于祭祀,还是“限定款”,是不是又太巧合了?

至于某些网友说:全世界古人分左右脚穿鞋的习惯是从19世纪中叶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无论是中国的“正脚鞋”还是西方的对称凉鞋,均以不分左右为常态。

那有没有一种可能,在3500年前的古埃及,这双区分了左右脚的古埃及“草鞋”的原主人,把他的编草鞋天赋都用到了区分左右脚上去了,以至于他忘了——鞋,不能硌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