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地铁里有人突然脱鞋,座椅踩成垃圾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发布时间:2025-07-23 18:55 浏览量:1
前两天周五晚上快八点四十,我赶末班地铁回学校。上车时就挤得厉害,空气里都是汗味儿和泡面汤的酸味。刚找着扶手站稳,就听见前排传来“啪嗒”一声,接着有人小声说了句“这谁啊”。往那边一看,穿格子衫的中年男已经把皮鞋甩到茶几高的座椅上,脚丫子晃悠着沾了座椅边缘,黑乎乎的袜子边都翻上来了。
旁边抱小孩的阿姨手抖了几下,婴儿车差点歪到过道里。有个穿校服的小姑娘瞪大眼睛,学着把球鞋也提起来凑近座儿。戴红袖标的安检员模样的人挤过来拍视频,我后来才知道她是准备举证给地铁管理处。车厢显示屏的空气质量提示突然跳成黄灯,那会儿空调明明开得最大档。
等车过两站,车厢又进来十来号人。穿格子衫的越坐越随意,干脆躺在三个空座上把腿还架起来。有个穿西装的推他肩膀说“别占座”,结果他猛地从包里掏出瓶啤酒喝,易拉罐拉环“咔”一声响,满车厢人都转头看过来。穿西装的默默闪到一边,手机拍照的声音此起彼伏响起。
到下一站的时候,地铁广播突然变调,机械音重复播报“请勿影响公共秩序”。穿格子衫的骂了一句,把空罐子捏扁塞进前面女孩的包带下面。女孩吓得尖叫,矿泉水洒了半个车厢。这时穿红袖标的人跑上前来,手机屏幕上播放的正是刚才全过程录像。列车员从驾驶室出来把人带走了,地上留着半块没吃完的辣条。
第二天新闻说那人被罚了五百块,还停用了三个月乘车码。但最怪的是监控记录显示,他脱鞋前三分钟,车厢里的PM2.5数值突然飙升,连空调都没降下来。后来查是前面车厢有人抽烟飘过来的烟,但当时明明有禁烟提示牌亮着红灯。
地铁站后来换了新座椅,底下装了压力感应器。听说如果有人长期占座会自动报警,不过上周我看见保洁阿姨踩上去拖地时,机器也没响。现在每到高峰时段,车厢里总有穿黄马甲的人来回转悠,专门盯着那些耍小聪明的。但有时候人实在太多,再严格的规矩也难管全。
前两天路过那个站点,看见公告栏贴着新的乘客守则,第七条写着“禁止将身体任何部位放置非行李区域”。旁边贴着几张抓拍照片,其中一张正好是那天穿格子衫的人,截图里他的袜子破了个洞。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怪,那天要是没人拍视频,估计也就随他去了,但真出了事才发现原来这么多人都在偷偷录影。
最近网上有人说这事该上电视节目讨论,有个视频点赞量破百万的就是那天红袖标姑娘发的。但地铁公司回复说内部会议解决就好,不用扩大影响。不过从那以后,每趟车都有保安来回检查,连行李架上放的纸箱都要打开看。
现在坐车总感觉气氛不太一样了。有人把包横在座位上就赶紧走开,怕被误会占座。前天看见个老太太把老花镜忘在椅子上,愣是没人敢碰,最后只好联系工作人员来取。其实很多规矩大家心里都清楚,可一旦有人打破,反而像按下开关似的,所有人都绷着劲儿。
这事儿让我想起去年共享单车乱停被罚款的事。一开始觉得太严,后来发现规矩真立起来了,反而方便了守规矩的人。但地铁这种地方人多复杂,有时规矩越细反而越难处理。就像现在新规里写得明白,可要是有人故意拿东西占座呢?或者像那天有人故意制造混乱?
上个月新闻说有地方试点人脸识别占座行为,说能通过抓拍分析肢体动作。虽然有点侵犯隐私,但确实能快速锁定违规者。不过我上次坐车发现有个大爷把假人模型放在座位上,监控居然没识别出来,最后还是靠人工发现的。科技和人的博弈,看来还在继续。
最近坐地铁总会多看几眼周围。有些人坐在那里一直刷手机,有些人时不时张望有没有保安,还有些人像我一样假装若无其事地观察。那天的事件在乘客群里发酵了很久,甚至有学生写论文分析公共空间的行为规范变迁。但对我来说,只是记住了那个闷热的夜晚,和车厢里此起彼伏的拍照声。
昨天路过那站台,看见换成了圆弧形座椅,说是防止有人躺下。但有个醉酒的人直接趴在墙上睡着了,保安也没辙。有些问题可能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就像那天穿格子衫的突然闹起来,没人知道是喝多了还是有什么难处。但规矩总归要有个界限,虽然执行起来总是漏洞百出。
听说地铁公司要出个APP,以后可以扫码预约座位。不过要是预约了人不来怎么办?或者像之前共享单车一样造成资源浪费?有时候想,与其用各种高科技管控,不如大家心里都存着点分寸。但现实是,没有规矩真成方圆了,就像那天的座椅,被一个人弄脏后,后面好几个小时都没人敢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