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草鞋鞋底为什么会有大疙瘩?不硌脚吗?
发布时间:2025-07-24 03:14 浏览量:1
说明一下:这是一篇纯粹讨论鞋子设计功能的文章,不带任何立场。
我只谈鞋子,不谈其它,希望大家也能一起理性讨论,不要情绪输出。
这两天写了不少关于伪史论的文章,很多网友都在问这个问题。
当然他们很多人问这个问题的目的还是在说这鞋假,而且假得发傻:谁会在脚底搞个大疙瘩?
开始我不以为意,觉得反正是给逝者陪葬的,墓主人也不会穿着走路,可能就敷衍了吧!
后来问的人多了,我也有了兴趣,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设计。
出乎意料的时候,我们的国民AI豆包给出了很合理的答案:
豆包说:
除了它说到草鞋根部也有疙瘩,其它我都觉得很有道理 ,于是我又继续追问:
豆包给出的理由我无法反对,于是又问了DeepSeek,答案居然也差不多,看来这也不是空穴来风:
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总结一下:尤亚和图雅草鞋鞋底的“大疙瘩”看上去很大,但是并不硌脚,这是古埃及工匠的人体工学智慧与功能设计。
一、凸起的疙瘩其实是缓冲层的天然弹簧,不仅不会硌脚,还会感到舒适。
KV46墓出土的草鞋鞋底由3-5层棕榈叶交叉编织:外层用较硬的叶鞘形成防滑纹理,中层以柔软的叶肉纤维填充,内层则用浸泡过树脂的纸莎草纤维铺成“垫层”。这种多层结构类似现代运动鞋的气垫设计——凸起部分实际是草束压缩后的弹性体,踩压时会随脚底弧度形变,分散压力而非集中压迫。
复原实验显示,用相同材料复刻的草鞋,其凸起在受力时可压缩1.2-1.5厘米,缓冲效果接近现代橡胶鞋垫的30%。古埃及人虽无“人体工学”概念,但通过长期实践发现,这种“疏松编织+局部压实”的工艺能减少行走时的足底疲劳,尤其适合沙漠地区的砂石路面。
确实我们能够看到,鞋底的小疙瘩是很软的,而且是空心的,踩下去就会压得比较平了,而且所在位置有个自然的脚窝,不会觉得很硌 。
二、 与地形适配的防滑设计:
看了我昨天文章的网友就会知道,昨天我刚刚滑倒碰到头,缝了七针,到现在头上还戴着保护网,心里还在后怕。
说明一双鞋子有防滑功能有多么重要。
因为我的鞋已经穿了很多年了,除了鞋底磨平了,有水就打滑,鞋面还是很好。
由于我不舍得扔,结果就悲催了。
回家后我第一时间我就把鞋底用胶枪打了胶,顿时抓地力满格,一点也不滑了。
认识这鞋的人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不扔,它贵啊!想不到滑倒了医药费更贵!
古埃及人日常行走的尼罗河岸多为湿滑泥地,祭庙与宫殿的石板地面则常铺有磨光石灰石。
草鞋鞋底的凸起(尤其是前掌与脚跟处的密集凸起)能形成“抓地齿”,增大摩擦力,可以很好的适应这两种地面。
确实如果没有这个凸起,就很容易滑倒,就像我一样,非常危险。
有了这疙瘩就会很大程度上减少这种危险。
三、分散压力的天然足弓支撑。
凸起结构恰好避开足弓的薄弱部位,集中在足跟、前掌球等承重区域。
这个结论是经过科学试验的,学者通过三维扫描发现,尤亚草鞋的凸起分布与现代足压分布图重合度达78%:足跟处的凸起较大(直径约1.5厘米),对应体重主要承重区;前掌凸起较小且密集,适配行走时的蹬地发力。这种“无意巧合”的设计,使脚底受力更均匀,反而比平底鞋更舒适。
我们可以想象一双很薄的鞋子,如果没有合适的支撑,走路确实是很难发力的,走多了感觉累就会累。
这也是如今很多专家不建议穿踩屎感的鞋的原因。
铲屎感的鞋缺点如下:
一、缺乏足弓支撑:正常行走时,足弓需要适当支撑以分散压力。过软的鞋底无法维持足弓的自然形态,长期穿着可能导致足弓塌陷,引发扁平足或加重足部疲劳。
二、影响步态稳定性:鞋底过软会使脚部在行走时难以稳定发力,容易出现步态偏移,增加脚踝扭伤、膝盖受力不均的风险,尤其在快速移动或不平路面上更明显。
三、加重下肢负担:为了保持平衡,腿部肌肉需要额外发力来控制脚部动作,长期下来可能导致小腿、膝盖甚至腰部的肌肉劳损或关节损伤。
这类鞋子虽可能带来短暂的柔软舒适感,但不符合人体力学原理,不适合长期穿着,尤其是日常行走或运动时。
所以埃及草鞋这样的设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是为了弥补鞋底太软的缺陷。
四、文化与场景:丧葬用鞋的“象征性优先”
尤亚与图雅的草鞋可能并非生前日常穿着,而是专为墓葬准备的“来世用鞋”。
古埃及人认为,死者在冥界行走时需“脚踏实地”,鞋底的凸起被赋予“踏碎邪恶”的象征意义——凸起的形状类似荷鲁斯之眼的瞳孔,或代表冥界土地的“神圣隆起”。从这个角度看,即使存在轻微不适感,其宗教象征意义也远高于实用体验。
此外,贵族草鞋常以乳香、没药等香料浸泡,草纤维会变得更柔软且带有弹性(类似现代织物的软化处理),进一步降低“硌脚”可能性。埃及国家博物馆对尤亚草鞋的纤维检测显示,其含有的萜烯类化合物(来自香料)使草束韧性提升40%,触感更接近麻质而非生硬的干草。
最后结论是:这样的设计是实用与象征的平衡。
这些草鞋上的“大疙瘩”不仅不是古埃及人的设计缺陷,反而是对材料特性、行走需求与来世信仰的综合设计,兼具了实用性与宗教象征。
就像现代登山鞋的防滑钉,虽然看着很坚硬,却能通过结构设计减少不适。
3000年前的埃及工匠早已用最朴素的材料,做出了硌脚,实则却减震、防滑、省力,并且还解决了宗教象征问题。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不合理,可能正是别人不同环境下采取的智慧的变通。
以上说的这些,开始我也不知道,感谢网友们给我提出的这个问题,有了问题就要找答案。
现在的这个答案虽然未必权威,但是我认为非常合理。
如果昨天之前我就AI了这个答案,也许就及时把脚底做了防滑了,那样我的脑袋也许就不会白白缝了七针了。
再说一遍,这是一篇纯粹讨论草鞋实用性的文章,而且讨论的是在古埃及生活环境下的实用性,未必适用于中国。
所以和爱国无关,请不要着急带节奏。
欢迎一起大家来探讨鞋子的问题:
踩屎鞋好吗?
钉鞋舒服吗?
你家里的鞋子如果底磨平了,但是上面还好,你会扔吗?
@东论西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