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儿童凉鞋藏“毒”,别让整改停留于“下架”

发布时间:2025-07-27 22:55  浏览量:1

一双小凉鞋,牵出大问题。近日,“新华视点”报道,电商平台销量靠前的一些儿童凉鞋,被检测出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严重超标,最高超标509倍。这不是简单的产品质量瑕疵,而是实实在在的健康威胁。(7月27日法治日报)

儿童处于生长的关键时期,其各器官系统尚未成熟,生理功能尚不完善,对外源性有害物质的耐受性及代谢清除能力较弱。邻苯二甲酸酯作为一种增塑剂,虽能提升塑料柔韧性,但长期过量接触,会干扰人体内分泌,影响青少年生殖健康和生长发育。女童可能因此性早熟,乳房过早发育、月经初潮提前;男童则可能睾丸功能受损。这暴露出部分企业为了逐利突破商业伦理底线,将“儿童安全”视作成本账上的数字游戏,用廉价超标原料降低生产成本,靠花哨设计吸引家长眼球。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些问题产品并非来自不知名的“黑作坊”,反而出现在电商平台销量靠前的榜单上。这一现象的背后,存在着多方面的根源。一方面,电商平台难辞其咎。抽检样品中存在大量无标识产品,部分商家通过欺诈手段提交合格检测报告、实际销售不合格产品,而电商平台过度依赖商家自主提交文件审核,缺乏动态质量监控措施,对无标识产品管理松懈,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另一方面,行业监管存在明显短板,相关监管部门对儿童用品质量的监管力度不够,手段也不够精准有效。面对分散的小作坊、隐蔽的线上交易,基层执法仍面临发现难、取证难、追溯难的三重考验。

6月10日,吴川市场监管部门组织执法人员前往塑料鞋厂开展检查 图片来自新华网

值得欣慰的是,此类问题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童鞋安全技术规范》,进一步强化规则,提高了对童鞋安全质量的要求。6月20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将童鞋邻苯二甲酸酯超标列为重点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这是好的开始,但更关键的是将这些政策红利落到实处。

在最该严管的儿童用品领域,缘何仍有企业敢铤而走险,电商平台的“防火墙”屡屡失效?答案指向一个核心:安全监管的“牙齿”还不够锋利,违法成本的痛感还不够强烈,难以形成真正的震慑。

显然,整治“问题童鞋”,不能止于下架整改,亟待来一场全链条的“刮骨疗毒”。对生产企业和销售主体,要让儿童用品标准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从出厂检测到终端销售,每个环节均明确责任主体和惩罚机制。比如,可借鉴药品监管的“终身追责”理念,让企业负责人对儿童用品质量终身负责。对电商平台,要压实“守门人”责任,将抽检比例与销量挂钩,让热销产品接受更严格的质量“拷问”。对监管体系,要推动线上线下监管一体化,利用大数据追踪问题产品流向,实现源头可溯、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同时建立社会监督员和“黑名单”制度,让消费者参与到质量监督全过程,让违法者在行业内无容身之所。

此次“问题童鞋”事件,不应只是一次曝光和查处,更应成为推动儿童用鞋安全链条规范升级的契机,倒逼标准落地、监管强化、企业自律和技术革新。让孩子们脚下的每一双鞋,都能真正承载起安全与安心,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必须守护的底线。

文 | 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