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课 结语:中西思想的互相启发
发布时间:2025-06-30 19:01 浏览量:1
西方思想的根本的病症衬托出中国思想向来的一个高明之处,从来没有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我们摆弄的。海德格尔知道这一点,他尤其知道老子的《道德经》。对存在者,可以这样处理,那样处理,但存在从来不可能是我们处理的对象,要泰然认知,让存在本身呈现,不能去干扰它。
海德格尔对《道德经》目前的德译本很不满意,他认为这个翻译是遮蔽了老子本来的思想。于是他就做一种努力,邀请了一个华裔德国学者,母语是汉语,跟他合作,要用德文重译《道德经》,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以失败告终,用德语的词语和句法,是无法把道德经的思想翻译过去的。
海德格尔聊以自慰的方法是请一个华人用书法把《道德经》中的两句话写成一副对联。他选了哪两句话呢?上联是,孰能浊以静之徐清。比如说有一滩水,浑浊了,怎么办?让它静静地在那里,慢慢就清了。下联,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假如有一个事物静止不动,让它动起来,慢慢的有了生机。挂在办公室的墙上了。他对老子这两句话的理解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这两句话都有一个疑问词熟,就是谁了。这个谁是什么?在老子的思想中,就是天道。天道,人不能去干预天,人应当顺应天道。海德格尔拿老子这个思想来说:人不能干预存在本身。我们的思想要对存在泰然认知,真正的思要对存在完成“此一浪”。
海德格尔试图让思想从头做起,重新去把握人类生存及其文明,它的根基在哪里?因为如尼采已经告诉欧洲人,一种用宗教或者理性的哲学所解释的世界是虚无的,我们已经处在这种虚无之中了。要寻找一条出路?海德格尔就做了这种努力,在根基上审视西方的思想传统,重新理解,重新记起那个被遗忘的存在。但我们要记起的话,就必须重新认识什么叫真理,什么叫思。思想与存在的关系是什么?思想存在就是感谢存在,铭记存在。于是海德格尔认为思thinking 与诗poem是同源的,诗歌的重大意义在哪里?真正的诗都是道说,把天道呈现。
海德格尔同样关注伟大的诗人的诗作,特别关注荷尔德林。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著名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曾被世界遗忘了将近一个世纪。诗歌作品有《自由颂歌》《人类颂歌》《致德国人》《为祖国而死》等。当过家庭教师,爱上了雇主的妻子。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管理员,1807年起精神完全错乱,生活不能自理。他的许多诗经过海德格尔的重加说明,让我们看清楚荷尔德林这位诗人的伟大。荷尔德林用他的诗,批判了当代的文明。
艺术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也十分的重大和基本。讨论了梵高的画《农鞋》,海德格尔问梵高为什么要画这双农鞋呢?意义在哪里?肯定不是可以让我们从画布上取下来套到脚上去的那个鞋具。那么他把农鞋画出来给我们看,想让我们看什么呢?难道是让我们看清楚一双拖鞋是怎么被制作出来吗?有如此这般的鞋底和如此这般的鞋帮,鞋底和鞋帮用怎样的绳子把它串联起来,让我们看清楚农鞋是种怎样的用具吗?也不是,它可不是农学制作的工艺图,那么他想让我们看什么?海德格尔在他的那篇重要的文章《艺术作品的本源》里边用了一大段文字表达了他对梵高的《农鞋》的赏析:“从梵高的画上,我们甚至无法辨认这双鞋是放在什么地方的——他是个静物写生画。除了一个不确定的空间之外,这双鞋的用处和所属只能归于无……再无别的。然而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拒绝着那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智慧。皮质农鞋上粘着深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在田野的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夫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才得以出现并保持它自身。
……夜阑人静,农妇在自重而又健康的疲惫中脱下了它。朝霞初泛,她又把手伸向它,在节日里才把它置于一旁。这一切对农夫来说是太寻常了,她从不留心,从不思量——农鞋就是一种器具了——虽说器具的存在就在它的有用性之中。但有用性本身有扎根于器具是本质存在的充实之中,我们称之为可靠性。凭借可靠性,这器具把农妇置入大地的无声召唤之中。凭借可靠性,农妇才把握了他的世界,因为器具的可靠性,才给这素朴的世界带来了安全,保证了大地无限延展的自由。
一大段描述说出了他对梵高《农鞋》的欣赏,告诉我们,梵高之所以要画这双农鞋,是让我们观看到农夫的生存世界。这种东西表明了农夫的世界与大地的关联。
这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来说明海德格尔不断呼唤的一件事情:要重新记起那被遗忘的存在,否则我们的一切文化创造和文明都失去了它的根。这恐怕是对欧洲柏拉图主义传统形成之后的欧洲思想的一个非常根本的反思,并寻找出路的努力。
海德格自己说我所有的作品其实都不是作品(因为德语当中有一个词叫wirken,也就相当于英语当中的work,它可以表示作品)。就是它并没有完成,只是一条林中的路。我们在修一条通向未来的文明的道路,但是我们这些人修到一半就筋疲力尽了。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文明需要一个足够伟大的思想家,把思想领到它的事情本身面前。所以说他认为他自己不是一个足够伟大的思想家,修一条路修到一半就筋疲力尽了。
中西的冲突,这是目前暂时的状况。当西方思想通过像马克思、像尼采、像海德格尔这样的思想家发动了哲学革命之后,西方思想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就开始跟中国思想相接近了,或者是可以互相启发了。
中国思想当然也受到西方哲学的启发。我们知道如何去运用理性去建构科学的学问体系。我们也知道如牟宗山先生所说的,我们在建立现代社会制度的时候,我们需要自信的运用,但是根基仍然在儒家所说的仁心,本心仁体。这个心对存在的领会向来是中国儒家的基本思想,可以跟海德格尔存在论革命之后的道路相关联。这是我们对中西文明、中西文化未来的一种期待。这样我们就完成了一个中西思想的历史比较,一直说到当代。所以,走向未来文明的努力,是世界上各个有思想传统的民族的共同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