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峡五万军民惨遭屠戮!南京最大规模集体屠杀真相

发布时间:2025-07-29 21:34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37年12月18日夜,南京下关草鞋峡,天刚黑没多久,一批俘虏被押送到江边。

那天风很冷,江面上没有船,只有两艘日军的巡逻艇,停在不远处没动。

俘虏们被命令坐下,说是“转移避险”。

可他们早就察觉不对劲了。

谁都知道,江心岛根本不存在。

真正存在的,是江堤上的十二挺机枪,和围了一圈的人。

大多数人没来得及多想,枪声已经响了。

一瞬间,子弹像雨点一样扫下来,几万人倒在江边。

江水一下子变红了。

但回头看,这场屠杀的起点,其实要从一把火说起。

那是前一天晚上,在幕府山的俘虏营里,一个四川兵突然点燃了一间草屋。

不是为了抗争,也不是为了报复,只是想趁乱逃命。

他说不清为什么,就是觉得再不做点什么,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火烧得很快,夜风一吹,整个营地都乱了起来。

有人开始喊叫,有人冲门。

可外面的日军早就准备好了,机枪、刺刀全都到位。

火光照亮的,不是希望,是更大的绝望。

那些冲出火场的人,很多还没跑出几米,就被当场击毙。

营地里原本关着四五万俘虏,都是国民党士兵和普通百姓混在一起。

这些人原本不是一伙的,但此刻命运却绑在了一起。

那几天的南京,到处是逃难的人,很多士兵换上便衣,想混进平民中逃过一劫。

他们没料到,最危险的地方不是战场,是退无可退的江边。

当时南京城已经破了五天,城里一片混乱。

老百姓早就四散奔逃,有能力的都往南边、往乡下走。

可在下关这块地方,有一群人走不了了。

他们被困在长江边,背后是日军,面前是冰冷的江水。

说是想渡江,其实根本没船。

那会儿能开的船早就被调走了,连竹筏都没有。

有人抓着门板跳江,刚游几米就冻僵了。

那时候是冬天,江水冰得像刀子。

看着前面的人一个个沉下去,后面的人也没了勇气。

日军发现这些人跑不了,干脆就地封锁,把他们赶到幕府山下的旧军营里。

那个地方原来是教导总队的营地,后来被临时改成了拘押场所。22栋草屋,塞进去五万多人,几乎没有空间喘气。

没水,没饭,也没厕所。

士兵们就在屋里随地大小便,臭味一天比一天重。

有俘虏回忆,“进去那天,我以为还能撑几天。

到第三天,就觉得活着出去是不可能了。”每天日军都会进屋挑人,带出去就没回来过。

女人的哭喊声、孩子饿得哆嗦的声音、男人的呻吟,混在一起。

空气里不只是腐臭,还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

最难熬的是第四天。

那天白天特别安静,几乎没有枪声。

有人说是不是要放我们走了。

也有人摇头,“不可能,太安静了,反而不对劲。

当天晚上,日军开始大规模调动。

卡车一辆接一辆开进营地,把俘虏分批往外送。

没人知道目的地在哪儿。

直到有人看到卡车的方向是往江边开的,才明白,这不是转移,是清场。

草鞋峡这个地方,其实并不起眼。

就在幕府山脚下,是个天然的江滩。

地势封闭,靠水,便于处理尸体。

从军事角度来看,是“处理俘虏”的理想地点。

日军显然不是临时起意,所有布置都做得很周到。

到了江边,所有人都被要求坐下。

有人低声问:“是不是要用机关枪?”没人回答。

但大家的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

那一夜,没有月亮。

只有刺耳的枪声和不断倒下的身影。

江水被血染红,有人试图跳江逃生,但大多都没游远就沉了下去。

更可怕的是,杀完之后,日军开始焚烧尸体。

汽油一泼,火一烧,空气里的味道让人作呕。

还有没死透的人在火堆里翻滚,挣扎的声音让人不寒而栗。

最后,日军又叫来附近的百姓,把尸体搬到江里。

等尸体都处理完了,这些搬运的人也被一一“清理”掉。

不留痕迹。

这场屠杀的确切数字,后来在战后审判中有提及。

据南京战犯军事法庭和相关档案记载,草鞋峡一役,死亡人数超过五万四千人,是南京大屠杀中单次死亡人数最多的一起。

说起来讽刺,这么大规模的一场屠杀,当时却几乎没有留下完整的记录。

照片没有,日记也少。

很多事实,是靠倖存者的口述和战后档案拼凑出来的。

有人活下来了,靠装死、靠尸体掩护、靠运气。

可这些人一辈子都没敢大声讲过那一夜。

怕人不信,也怕自己想起来。

多年以后,有人去过草鞋峡,说那地方已经被开发成码头,连原来的地形都看不出来了。

可只要一闭上眼,仿佛还能听见江水拍岸的声音,还有那一夜的枪声。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草鞋峡”。

参考资料: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三联书店,2004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增订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

国家档案局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汇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15年

李秀英,《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实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南京战犯军事法庭档案,《乙丑审判录》,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