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史前考古的地标:访苏州草鞋山遗址
发布时间:2025-07-31 16:10 浏览量:1
#我的宝藏兴趣#结束了无锡的访问,我继续南行,来到苏州。不过在进城之前,我先去看了位于苏州吴中区的草鞋山遗址。
草鞋山遗址发现和发掘的时间很早。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在课堂上知道了苏州附近有一个草鞋山,那里有著名的长三角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三叠层”,这次有机会遍访长三角的古代遗址和文化,草鞋山遗址就是必到的一站。因为我南行的时间偏早,这一路好几个遗址博物馆都不开放,搞得我很是紧张,待得来到阳澄湖南岸、阳澄湖大道东侧的现属苏州工业园区的草鞋山遗址博物馆,发现这里是开放的,不禁大喜过望,开始了愉快的访问。
前面说过,草鞋山遗址被发现的时间很早,具体说是1956年,当时江苏省文管会组织文物普查,南京博物院的赵青芳(1912~1994)先生发现了这个遗址。当年这里还属于吴县(1995年撤销吴县,建立吴县市;2000年撤销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草鞋山属于吴中区,由苏州工业园区代管)。他在日记中有记录:“在夷陵山的西北,仅隔一条小路,又有一个土墩,相传为草鞋山……草鞋山面积较大,约10000平方米,北半边稍高,南边低平,最高处约15米。顶上是明、清和近代墓的集中地,有许多砖券已露出地表。北面和东、西面都有断崖……夷陵山之高也是后来堆成的,山下的文化层可能未动过。”
这座夷陵山今天仍可看到。它又叫唯亭山,是进入草鞋山遗址公园能看到的唯一一座高台。这座“山”整体上就是一件文物,从山顶到底部,文化层厚度约15.5米,其中约5米在地下。
草鞋山遗址在长三角史前遗址群中的位置
草鞋山遗址被发现后,前后共经过8次大的发掘。第一次发掘为1972年9月到1973年7月,发掘面积1050平方米,首次考古发掘就发现了从良渚文化到崧泽文化再到马家浜文化三个叠压的地层。第二次发掘从1992年持续到1995年,发现了有人工灌溉系统的古水稻田遗迹,是稻作文化起源的最直接例证。此后在2008年、2009年、2012年、2020-2021年、2021年都有发掘。
草鞋山遗址历次发掘的遗迹概况
1986年,草鞋山遗址被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起,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和日本国立宫崎大学农学部合作开展《草鞋山古稻田研究》课题研究。1994年,草鞋山遗址被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又被重新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草鞋山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21年,草鞋山遗址入围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对草鞋山遗址的研究也续有进展,2021年,以草鞋山遗址为中心,召开“长三角古代文明论坛”,突出显示了这个遗址的重要价值。
草鞋山遗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唯亭镇东北2000米处,北距阳澄湖650米。遗址东西长约260米,南北宽约170米,面积约为44000平方米。草鞋山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厚达11米,分为10个文化地层,分属于4种文化类型。
具体说,自下而上,第10-8层属于马家浜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第7-5层属于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第4-2层属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最上层属于春秋时期吴越文化。这一地层关系对于确定太湖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具有典型意义。截至2021年底,这一遗址共发现新石器时期墓葬239座、水稻田遗迹115块及多处房址,出土各类文物1800余件。
草鞋山遗址出土的马家浜文化的红陶甑
草鞋山遗址出土的马家浜文化的陶腰沿釜
马家浜文化地层发现居住遗迹和灰坑,并发现墓葬100多座,以单人俯身葬为主,并有同性合葬墓。头向多朝北,有些头骨用陶器覆盖或置于陶器中。随葬器物较少,大多数是1件食器,或食器和炊器各1件,食器主要用豆或钵,炊器用釜或鼎。发现有炭化稻谷,经鉴定有粳稻和籼稻两种。出土炭化纺织品3块,经鉴定是以野生葛为原料、纬线起花的罗纹织品。这是目前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纺织品实物。
草鞋山遗址出土的崧泽文化的红陶匜
草鞋山遗址出土的崧泽文化的石钺
在崧泽文化层内发现墓葬89 座,主要是单人仰身直肢葬,还发现2座成年男(左)女(右)合葬墓,头向大多数朝南。大部分墓葬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多者25件,有的墓则仅用陶片随葬。随葬品以陶器为主,一般由炊器、钦食器和盛器组成,常见的是鼎、豆、壶、罐、杯等,有生产工具和玉石装饰品,个别墓有猪下颌骨。
草鞋山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的贯耳黑皮陶壶
草鞋山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的鱼鳍形足陶鼎
草鞋山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的玉串饰
在良渚文化地层内发现多座墓葬,良渚文化早期的墓葬,随葬品带有明显的崧泽文化的特征。一座属于良渚文化晚期的大型墓葬,墓主人骨已朽,可能是一个男性,附葬两个二次葬的女性,墓外还殉葬一狗。随葬60多件精致的器物,包琮、璧、镯、串饰等玉器,以及石器工具和刻纹陶器,显示了当时物质文化的发展程度。
草鞋山遗址是环太湖流域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作为江南史前文化的中心聚落,草鞋山遗址保存有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完整的发展序列,再现了长江下游史前人类历史的发展史,是长三角地区历史发展的一部完整的“地书”, 被誉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为研究太湖地区、长江下游的古代文化提供了典型地层与文化遗物,具有考古学上的里程碑意义。
草鞋山遗址出土的崧泽文化的陶豆
草鞋山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的黑衣陶镂孔圈足豆
草鞋山遗址的意义,依专家的归纳,具体体现在四个“最”上。首先是最完整的文化序列。这个遗址有着丰富的文化堆积层,各个文化之间的承继关系非常明晰,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到太湖流域早期国家繁荣阶段的全部编年,蕴藏着先民生活和劳作的丰富信息,这在古代遗址中是十分罕见的。在长三角地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现和确立都比较早,但其相互年代关系和发展序列是通过草鞋山遗址的这次考古发掘才最终确立的。草鞋山遗址的地层叠压,为研究太湖地区史前文化提供了标尺,被考古界誉为江南史前文化的“三叠层”。
草鞋山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的陶簋
第二个“最”是中华第一玉琮。1973年,在草鞋山遗址属于良渚文化时期的M198墓中首次出土了大型玉琮、玉璧等随葬玉器。出土的玉琮外方内圆,刻有兽面纹饰,是首次在史前墓葬中出土的玉器。草鞋山遗址这个玉琮不是最大的,也不是节数最多的,之所以被誉为“中华第一玉琮”,是因为它的出土,打破了过去认为玉琮出现于西周时期的普遍认知,证明玉琮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重要遗物。同时它的出土也使人们认识到,在距今5000年左右,社会分化已经比较严重了。正是由这个玉琮的发现,引发考古界对于玉琮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在玉文化中的地位的重视和关注,大大激发了长三角其他区域开始关注良渚时期墓葬的发掘和社会形态的研究。
草鞋山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的十二节大玉琮
第三个“最”是最早发现有人工灌溉系统的古水稻田。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层已发现115块水稻田遗迹,并发现众多炭化粳籼稻谷。其稻田遗迹是中国首次发现的最早的有人工灌溉系统的水稻田遗迹,为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是中国水田考古与研究的重要成果,所以草鞋山遗址又被称为“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
草鞋山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的石犁
第四个“最”是最早的葛纺织品实物。草鞋山遗址第10层发现的炭化纺织物残片是我国出土的最早的葛纺织品实物,它们并非简单的平纹织造,而是以纬起花的山形斜纹和菱形斜纹,并嵌有罗纹边等。织物的密度,经密每厘米约10根葛线,纬密每厘米约26或28根葛线,地部纬密每厘米约13根到14根葛线,是有着非常复杂工艺的罗纹织物。
草鞋山遗址出土的马家浜文化的葛纺织物
另外还有专家指出,草鞋山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包括陶、玉、石、骨等材质,都是就地取材,器形多样,纹饰优美,表现了当时人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力,尤其是崧泽文化时期的遗物,在日常用品上也呈现出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是早期人类艺术历史上重要的阶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草鞋山遗址出土的崧泽文化的灰陶兽形器
综合上述,可以说草鞋山遗址是中国稻作文化、居住文化、织造文化、玉文化、墓葬文化等一系列远古文化的发源地,对江南文化的审美观念、审美工艺、审美思想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草鞋山遗址是探寻环太湖地区乃至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是中华“不断裂文明”最直接的物化载体,折射出中华文化恒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