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家三口的真实生活:住10㎡劏房,厨房不到1㎡,太逼仄了
发布时间:2025-08-02 19:55 浏览量:1
提到香港,你先想到什么?
是中环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映着蓝天,还是尖沙咀街头的霓虹晃得人睁不开眼?
但其实啊,很多香港人的日常藏在摩天大楼的缝隙里——比如这一家三口,挤在10㎡的劏房里,厨房不到1㎡,连转身都得侧着身,却把日子过成了“会发光的样子”。
你家玄关是不是也窄得连个小鞋柜都塞不下?
人家直接把鞋架挂在门后,几十块的铁艺架往上一挂,鞋子一双双排得整整齐齐,既不占地方,拿的时候还顺手——这招我后来学了,我家玄关那点破空间瞬间“活”了,比买那种占半堵墙的大鞋柜聪明十倍。客厅就8㎡,摆了双层床、冰箱、洗衣机,走路都得绕着走,但人家用几个网购的置物架把杂物“归了类”:孩子的玩具放下层,大人的衣服叠好塞上层,连零食都装在透明罐子里——看着满满当当,却一点不乱,像把“乱麻”梳成了“辫子”。
哪有什么单独的卧室?
客厅南向窗户底下就是床,双层的,上铺挂着刚洗好的衣服(没烘干机,只能挂窗台),下铺做了两个抽屉柜,女主说“衣服卷起来放,比叠着省空间,拿的时候不用翻得乱七八糟”——我家衣柜现在还在用这招,原本塞不下的T恤,卷起来居然多装了三分之一,你说是不是“空间魔法”?
最戳人的是厨房,不到1㎡的台面就一个水槽和电磁炉,连烟机都没有,但台面擦得锃亮,调料罐排成一条线,锅铲挂在墙上的挂钩上——上次我去朋友租的合租房,厨房大是大,却堆得像垃圾场,对比这家人的小厨房,突然懂了:“生活气”从来不是“大”出来的,是“擦”出来的、“摆”出来的。卫生间也小,不足1㎡,干湿没分开,但洗漱用品都放在墙上的吸盘架里,毛巾挂在门后挂钩上,连马桶旁边都塞了个小置物架放卫生纸——这哪是“凑活住”?明明是“把每一寸空间都掰成两半用”。
现在很多内地年轻人也在租小户型,有人说“反正不是自己的房子,凑活过吧”,但这家人不一样:挂在窗台上的衣服是洗得发白的干净,抽屉里的衣服是卷得方方正正的整齐,连电磁炉旁边的酱油瓶都擦得没指纹——你说生活的“质感”到底是什么?
是LV的包,还是大平层的客厅?
不对,是哪怕挤在10㎡里,也愿意花10分钟擦干净台面,花5分钟卷好衣服,花2分钟摆好鞋子。
想起以前看《寄生虫》里的半地下室,里面的人活得压抑,但这家人的眼睛里有光——不是因为房子大,是因为他们把“暂时住的地方”当成了“家”。我刚毕业时租过6㎡的单间,连衣柜都没有,就用几个收纳箱堆在床头,把衣服分类装进去,每天早上翻找的时候居然也不烦;后来买了个小书桌,摆了盆多肉,哪怕只有巴掌大,每天下班看着它发芽,都觉得“今天没白过”。那些“挤出来”的空间,那些“花心思”的细节,才是生活最甜的糖。
你有没有过“挤小房子”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收拾的?是用了门后鞋架这样的“神器”,还是把衣服卷起来放抽屉?或者有什么“藏东西”的小技巧?评论区聊聊,说不定能帮到同样住小户型的朋友——毕竟生活从来不是“你有什么”,而是“你怎么过”。哪怕10㎡,也能住出“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