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入伍,我第四年提干当了排长,首次回家探亲的经历至今难忘

发布时间:2025-08-05 12:17  浏览量:1

七二年入伍,我第四年提干当了排长,首次回家探亲的经历至今难忘

那是一九七六年的二月,北风卷着黄土,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正赶上腊月最冷的时候,天寒地冻,河面上结了厚厚的冰,路边的枯草被压得只剩下了瘦弱的枝干。

我穿着崭新的军装,胸前的领章闪着微光,站在村口的土路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四年了,整整四年没回过家,如今我不但是解放军,还是个排长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从县城到我们村有二十多里地,本想等汽车,可一下午也没等来,鼻尖都冻得通红,手指头缩在袖子里还是冰凉。

天色渐晚,我索性背起挎包走了起来,一步一步,踩在家乡的土地上,脚下的路既熟悉又陌生。

记得七二年我离家时,雨下得正大,母亲撑着破旧的油纸伞送我到村口,硬是塞给我两块钱,说是让我在路上买点吃的。

那时候全家就靠着生产队那几个工分过日子,两块钱可是母亲攒了大半年的,省吃俭用才攒下的血汗钱。

我把钱偷偷塞回她衣兜里,她发现后又塞回我手中,我们就这样你来我往,最后还是被她强行塞进了我的衣袋。

"刘家有你这个兵,咱就是砸锅卖铁也值了!"记得母亲送我时这样说,眼里含着泪,嘴上却笑着。

如今,我的衣袋里揣着一个月的津贴,还有带给家里的糖果和布票,心里满是期待与忐忑。

天空渐渐暗了下来,夕阳最后的余晖铺洒在远处的山梁上,给贫瘠的土地镀上了一层金色。

远远望去,村子里的炊烟袅袅升起,低矮的土屋在暮色中若隐若现,黄土高坡上的村庄像是镶嵌在大地上的一块粗糙的补丁。

"是刘排长回来了吗?"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立刻引来了村里人的围观。

"小峰回来啦?可不得了,都当官啦!"张婶拉着我的手,上下打量,眼里满是羡慕。

"啥官不官的,就是个排长,也是为人民服务。"我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脸上有些发烫。

人群里有人小声说:"刘家老二,那个考不上高中的,如今可争气了,穿上军装就是不一样。"

这话让我心头一热,是啊,当年我高中落榜,村里人都替我惋惜,如今我虽然没能考上高中,却在部队闯出了一片天地。

夜幕降临,村子里的煤油灯一盏盏亮了起来,为寒冷的冬夜增添了一丝温暖。

我穿过村口的老槐树,循着记忆中的小路往家走去,每一步都踩在儿时的回忆上。

拐过最后一个弯,我的脚步忽然停住了,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说不出话来。

我们家的老屋还是那样低矮,土墙上的裂缝被新抹的泥巴填补过,却依然能看出岁月的痕迹。

院子里,一个佝偻的身影正在井边洗菜,那熟悉的背影让我的眼眶一下子就湿润了。

"娘!"我喊了一声,声音有些哽咽,像是含着一口清泉却不舍得咽下。

她抬起头,那一瞬间,我看到她眼中闪过的惊喜,还有那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的笑容,像是冬日里的一抹阳光。

"小峰回来了!"母亲放下手中的活,擦了擦手上的水,快步走过来,却又在离我三步远的地方站住了,上下打量着我,眼中满是欣慰和骄傲。

"娘,我回来了。"我大步上前,一把抱住了她,她比我记忆中更瘦小了,肩膀硌得我心疼。

"长官回来了,可不敢随便抱啊。"母亲笑着推开我,眼里却闪着泪光,那是幸福的泪水。

"在您面前,我永远是您儿子。"我掏出手帕,轻轻擦去她眼角的泪水,这手帕还是母亲临行前给我的。

母亲拉着我进了屋,屋里简陋依旧,却比我记忆中整洁了许多,墙上贴着我寄回来的照片,照片里的我穿着军装,挺胸抬头。

"你看,这是你二叔来串门时挂上的,说是要让村里人都知道咱刘家出了个排长。"母亲指着墙上的照片,脸上满是骄傲。

屋里的陈设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那个缺了口的水缸换成了新的,炕头上的被褥也整齐得不像话,一看就是特意为我准备的。

"你爹下地去了,马上就回来。你大哥在公社砖厂上班,晚上能回来。小妹在学校,听说你要回来,高兴得昨晚都没睡好。"母亲一边说,一边忙着烧火做饭。

我从挎包里拿出带回来的东西:两斤白糖,几尺布料,还有一些部队发的肥皂和火柴,这些在城里算不上什么,但在村里却是稀罕物。

"这些都是些啥啊,你自己留着用,部队上缺这些吧?"母亲嘴上推辞,眼睛却亮晶晶的,像个得到心爱玩具的孩子。

"部队上发的,我不缺,您拿着用吧。"我笑着说,心里却有些酸楚,在部队,这些都是普通物品,可在家里,却成了稀罕物。

正说着,院子里传来了沉重的脚步声,雪被踩得咯吱作响,像是一首冬日里的歌谣。

"是谁回来了?"一个熟悉而沙哑的声音响起,带着些许期待和不确定。

我转身看去,父亲站在门口,他手里还拿着锄头,身上沾满了黄土,像是刚从地里回来。

看到我,他愣住了,黝黑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那笑容在他粗糙的脸上显得格外珍贵。

"爹!"我喊了一声,走上前去,心里五味杂陈,父亲比我离家时更显苍老了,额头上的皱纹更深了,手上的茧更厚了。

父亲放下锄头,伸出粗糙的手拍了拍我的肩膀,嘴唇动了动,却没说出话来,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在我肩上停留了许久。

我知道,这就是他表达情感的方式,他不善言辞,却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儿子的爱。

"长成个大小伙子了,还当了排长,有出息。"父亲终于开口,声音里满是骄傲,这是我记忆中父亲少有的表扬。

晚饭比平时丰盛了许多,母亲特意杀了家里养的老母鸡,还蒸了白面馒头,院子里飘着香气,引来了邻居家的小孩子在墙边探头探脑。

大哥和小妹也回来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久违的团圆让这个贫穷的家庭格外温暖。

"哥,你带的军帽能给我戴戴吗?"妹妹小翠眨着大眼睛问我,眼里满是期待和崇拜。

"当然可以。"我笑着把军帽递给她,看着她兴奋地戴在头上,不停地照着墙上挂的小镜子,像是得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

"妈,您看我像不像解放军?"小翠挺直腰板,有模有样地敬了个礼,那姿势倒还真有几分军人的样子。

"像,特别像你哥小时候。"母亲笑着说,眼里满是温柔,那目光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她教我系鞋带的场景。

大哥老实巴交,不善言辞,但眼中的羡慕和自豪却怎么也掩饰不住,他比我大两岁,却因为家里穷没能念多少书,早早就下地干活了。

"弟,在部队好不好?训练苦吗?"他问道,声音里带着几分向往和好奇。

"好啊,虽然训练苦了点,但能为国家做贡献,心里踏实。每天起早贪黑,全是为了练就一身本领。"我回答,想起了部队里的日子,那些艰苦却充实的时光。

父亲安静地吃着饭,忽然开口:"你排长当得怎么样?手底下的兵服不服你?当官容易,当好官难啊。"

"还行吧,就是责任大了。我记着您的话,当官不能当老爷,得和战士一起苦一起累,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要求别人。"我笑着说,把父亲临行前的叮嘱又重复了一遍。

父亲点点头,又埋头吃饭,但我看到他眼角的皱纹舒展开了,知道他是满意的。

大哥的妻子王翠英端来了一盘刚炒好的花生米,那是用来招待贵客的,平日里舍不得吃的。

"小峰,这是我特意给你炒的,尝尝合不合口味。"大嫂笑着说,她比大哥小两岁,脸上总是带着憨厚的笑容。

我尝了一颗,香脆可口,不由得连连称赞:"好吃,比部队食堂的还香!"

饭后,母亲拿出珍藏已久的红糖,给我泡了一碗红糖水,热气腾腾的,散发着甜蜜的香气。

"天冷,暖暖身子。你小时候受凉,我就给你煮这个,记得吗?"她说着,眼里满是回忆。

接过那碗冒着热气的红糖水,我的心一下子热了起来,记得小时候生病,母亲总会熬一碗红糖水给我喝,说是能驱寒。

如今我早已不是那个需要照顾的孩子,但母亲的爱依然如初,那份疼爱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半分。

夜深了,村子里早已静悄悄的,只有偶尔的狗吠声打破了夜的宁静。

我坐在炕头上,听着窗外的风声,想起了这四年来的点点滴滴,那些汗水、泪水和欢笑交织的日子。

我回想起刚入伍时的懵懂,第一次站岗的紧张,手里握着枪,心跳得厉害,生怕出了差错。

第一次拉练的疲惫,几十里山路走下来,脚上起了血泡,却不敢喊一声苦。

第一次打靶的成就感,子弹击中靶心的那一刻,心里的喜悦无以言表。

我想起了指导员王明的谆谆教诲,连长李强的严厉训练,还有战友们在艰苦环境中互相支持的情谊。

这些年,我从一个农村少年成长为一名军人,从列兵成长为排长,从一个懵懂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

"小峰,还不睡啊?想什么呢?"母亲的声音从隔壁传来,带着关切和疲惫。

"马上就睡,娘您先睡吧,别操心了。"我回答道,心里却依然思绪万千。

"别想太多,好好休息。明天带你去你奶奶坟前看看,她生前最疼你了,要是知道你当了排长,该多高兴啊。"母亲说完,屋里又恢复了寂静。

我躺在熟悉的炕上,却怎么也睡不着,炕头的温暖和童年的记忆一起涌来,让我既感动又有些酸楚。

十七岁离家,如今已是二十一岁的小伙子了,这四年,家里发生了多少变化,我都不知道。

父亲的腰更弯了,母亲的白发更多了,大哥结了婚,小妹上了初中,而我,错过了太多家人间的日常,却在军营中找到了另一种归属。

次日清晨,我早早起床,帮母亲担水劈柴,做着离家前常做的家务,虽然现在我是个排长,但在家里,我永远是那个需要为家里分担的儿子。

母亲看着我劈柴的样子,笑着说:"小峰,你在部队上也这么能干吧?"

"那当然,部队上比这个累多了,每天五点起床,跑步,训练,样样都不能落下。"我一边劈柴一边回答,手上的动作麻利而有力。

村里人一大早就来看我,七嘴八舌地问着部队的事情,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好奇和羡慕。

"小峰,听说你当排长了,管着几十号人呢?那得多有面子啊!"村里的李大爷拍着我的肩膀问道。

"排长也不容易,责任大,压力也大,得时刻为战士们做表率。"我实话实说,却引来了更多的赞叹。

"军队上伙食好不好?天天有肉吃吧?看你这样子,肯定吃得不错!"张婶好奇地问,眼里满是期待。

"伙食比家里好些,但也没想象的那么丰盛,主要还是训练累,吃得多。"我笑着回答,没好意思说部队的伙食比家里好太多了。

"你看你,在部队练得多壮实啊,跟变了个人似的,当兵就是好啊!"又一个村民感叹道,眼里满是羡慕。

面对乡亲们的关心和赞美,我心里暖融融的,这就是家乡,朴实而热情,虽然贫穷,却充满了人情味。

母亲在一旁听着,脸上的笑容就没停过,她穿着我带回来的新布料做的衣服,精神焕发,仿佛年轻了好几岁。

上午,我跟着父母去了奶奶的坟前,山坡上的坟茔已经长满了杂草,看得出很久没有人来打理了。

站在那个不高的土包前,我想起了奶奶生前对我的疼爱,每次挨饿的时候,她总会偷偷留一个窝头给我。

每次我犯了错,她总会在父亲要打我时挡在前面,用她瘦弱的身体保护着我,那是我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奶奶,我来看您了,我现在是排长了,您看到了吗?"我轻声说道,心中满是思念和感激。

父亲在一旁默默地抽着烟,母亲则低声啜泣,那是对长辈的思念,也是对生活不易的感慨。

回村的路上,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景象:那条蜿蜒的小河,那片黄土坡,那个我曾经放牛的山岗。

一切都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时间改变了很多,又似乎什么都没改变,家乡依然是那个贫穷却温暖的地方。

午饭后,村支书老刘来家里找我,他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党员,在村里德高望重,大家都尊称他为刘支书。

"小峰啊,听说你当了排长,真是咱村的光荣啊!"老刘一进门就握住我的手,脸上满是欣慰。

"刘支书,都是党的培养,我还要多学习,多进步。"我谦虚地回答,这是在部队学到的回答方式。

"我想请你去大队部给村里的年轻人讲讲部队的事情,鼓励他们也去参军,你看行吗?"老刘诚恳地问道。

"当然可以,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一口答应下来,心里还有些小激动,能为家乡做点事,是我的荣幸。

在大队部的小院子里,村里的年轻人早已等候多时,他们眼中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就像当年的我一样。

"同志们,参军不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是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我站在他们面前,感到一种责任和使命。

"在部队,你们会学到很多技能,更重要的是,你们会明白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什么是为人民服务。"我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真情实感。

我讲述了在部队的经历,那些训练的艰苦,任务的危险,也有战友间的情谊和欢笑,那些构成军旅生活的点点滴滴。

看着这些年轻人渴望的眼神,我想起了四年前的自己,也是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憧憬,踏上了从军之路。

而今,我已经能够自豪地站在家乡人民面前,讲述我的成长和收获,这种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回归。

"当兵苦不苦啊?"一个瘦小的男孩怯生生地问道,眼里既有向往又有担忧。

"苦,但是值得。人这一辈子,不经历些苦难,怎么能成长?在部队的苦,是有意义的苦,是让你变得更强大的苦。"我回答道,看到那男孩眼中的担忧渐渐被坚定所取代。

晚上,村里的年轻人组织了一场篝火晚会,为我送行,在寒冷的冬夜,那火光格外温暖,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

在火光映照下,我们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歌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那一刻,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

村里人围着篝火,讲着笑话,说着家常,那些朴实的话语和笑声,比城里的任何繁华都要真实和温暖。

回到家已是深夜,母亲还在灯下缝制着什么,看到我回来,她赶紧把东西藏了起来,但我还是看到那是一双新鞋垫。

"娘,您早点休息吧,别熬夜了。"我心疼地说,看着母亲布满老茧的手和疲惫的眼睛。

"不碍事,趁你在家,多做点东西给你带着,部队上冷,多穿点。"母亲笑着说,眼里满是慈爱。

那一晚,我躺在炕上,听着父母轻声的交谈,他们在说我的变化,说我长大了,懂事了,他们的声音里满是欣慰和自豪。

我知道,这种自豪对他们来说弥足珍贵,这是他们辛苦一辈子最大的收获,而我,就是要让他们的辛苦没有白费。

第二天一早,我就要启程返回部队了,临行前,母亲塞给我一个布包,里面是她亲手做的鞋垫和袜子,还有一些家乡的干粮。

"路上小心,到了部队记得写信,有空就回来看看。"母亲叮嘱道,眼中含着泪水,却强忍着不让它流下来。

"娘,您放心,我会常写信的,也会争取立功,让您和爹更骄傲。"我紧紧握住母亲的手,那手上的老茧刺得我心里发疼。

父亲站在一旁,默默地抽着烟,脸上是掩饰不住的不舍,他深吸了一口烟,然后慢慢吐出,像是想掩饰什么情绪。

"好好干,别给家里丢人,照顾好自己。"他最后只说了这么一句,然后转身进了屋,我知道,那是他的不舍和叮嘱。

大哥和小妹一直送我到村口,小妹一路上不停地擦眼泪,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哥,你什么时候再回来啊?我明年就要上初中了,你能来看我吗?"她问,声音里满是期待和不舍。

"等有机会,我一定再回来,到时候看看我妹妹长多高了。"我揉了揉她的头发,心里却知道,下一次探亲可能又要等很久了。

大哥拍了拍我的肩膀,什么话也没说,但那眼神里的鼓励和信任,胜过千言万语。

站在村口,回望着家乡的土地和亲人的面孔,我的心情复杂而沉重,那是一种说不出的情感,既有离别的不舍,又有对未来的憧憬。

这短短的几天探亲,让我更加珍惜家的温暖,也更加明白了我肩上的责任,那是对家人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更是对自己的责任。

背起行囊,我迈开了坚定的步伐,冬日的阳光洒在大地上,为贫瘠的土地镀上了一层金色。

我知道,无论走到哪里,这片土地永远是我的根,而我,将带着家乡和亲人的期望,继续前行,在军营的旗帜下,书写自己的人生华章。

在返回部队的路上,一路上的风景如画卷般展开,车窗外的田野,山川,村庄,都在向后飞速退去。

我的思绪却始终停留在那个小村庄,停留在父母期盼的目光中,停留在村口那棵见证了我成长的老槐树下,那些印记,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坐在返程的汽车上,我从口袋里掏出母亲给我的布包,打开一看,里面除了鞋垫和袜子,还有一封信。

那是母亲让村里的小学老师代写的,字迹工整,却透着朴实的情感:"小峰,爹娘为你骄傲,好好干,常回家看看。"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所有的爱和期望,我小心翼翼地将信折好,放回口袋,那将是我在部队最珍贵的宝贝。

汽车驶过一座座山川,穿过一片片田野,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而我的心却始终系在那个叫做家的地方。

七二年入伍,七六年探亲,短短四年,改变的不只是我的身份和地位,更是我看待家乡、看待生活的方式。

我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农村少年,而是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军人,一个能够为家乡带来骄傲的儿子。

在返回部队的路上,我想起了那些日夜操练的时光,想起了连长的严厉和战友的鼓励,想起了第一次穿上军装的自豪和第一次立功受奖的激动。

那些经历,和家乡的这次探亲一起,构成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们将伴随我走过漫长的军旅生涯,成为我前进的动力和支持。

站在返程的车站,望着渐行渐远的家乡,我不禁想:这一生的路还很长,在军营中学到的坚韧和勇敢,能否让我在人生的征途上不断前行?而那个朴素的家乡,那对期盼的父母,是否会成为我永远的精神支柱,引领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