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线低就是“爽”?广西学子的真实求学路

发布时间:2025-08-06 19:30  浏览量:2

“广西高考分数线太爽了吧!”

刷到这条评论时,我正坐在研究生宿舍的空调房里,突然想起初中那个墙根长着青苔的宿舍——20多个人挤在没有风扇的房间里,两个人分一张单人床,厕所门烂得关不上,梅雨季时被子能拧出水。

没人告诉你,在广西的乡镇学校,“低分数线”的背后,是无数孩子用带米上学的童年、挤破床板的夜晚,一点点垫高的求学路。今天想说说那些被“分数线”掩盖的真实故事,或许你会懂:教育公平,从来不止看分数。

一、“带米上学”的童年:他们的小学,是生存课不是启蒙课

在广西乡镇,很多孩子的小学第一课不是拼音,是“怎么给自己蒸饭”。

我老家镇上的小学,住校生从一年级就开始自己带米。每个孩子揣着不锈钢盆,清晨把米淘好、加水,端到学校那间堆满柴火的小瓦房里——所谓“食堂”,其实就是几口蒸汽锅,工作人员只负责把盆摆进去,熟没熟、水多水少,全靠自己摸索。

前桌的阿明总把握不好量,周一到周三把米铺得厚厚的,周四就只能借我的米。他爸妈在广东打工,奶奶腿脚不好,没人教他“一周该带多少米”。有次他的盆掉进灰堆,哭着把沾了土的饭扒进嘴里,说“不吃会饿晕”。

住宿条件更别提了。宿舍是废弃教室改的,10张上下铺挤20个孩子,晾衣绳拉在房梁上,一年级的孩子够不着,只能踩着床沿,让同学抱着腰往上够。冬天没热水,冷水里泡过的衣服冻得硬邦邦,他们就揣在怀里焐干。

这些孩子不是在“上学”,是在提前练习“独立生存”。而这种“生存模式”,从小学就拉开了和城市孩子的差距——城里孩子在学奥数、练钢琴时,他们还在为“今天的米够不够”发愁。

二、初中宿舍的20人床位:当“活着”成了日常,哪有精力想“考大学”

到了初中,“生存难度”升级。

非实验班的学生,两个人挤一张单人床。我和同桌阿强身高都过了1米7,夜里翻身得互相打招呼,不然就会掉下去。宿舍里没有风扇,广西的夏天湿热得像蒸笼,20多个人挤在一起,汗味、脚臭味混着墙角的霉味,躺下就得憋气。

厕所只有一个,门轴早就烂了,关不上。墙根常年长着青苔,下雨时地面能积起水洼,踩上去吱呀响。有次半夜上铺同学起夜,脚下一滑摔进积水里,全宿舍的人都醒了,在黑暗里摸着手电筒照他有没有受伤。

食堂的饭更像“任务”。每天固定的水煮南瓜、炒青菜,油星都少见,偶尔有块肥肉,全宿舍能分着吃。我上大学后吐槽食堂难吃,室友指着餐盘里的红烧排骨说“这还难吃?”,我突然想起初中的饭——那不是“难吃”,是让人吃不出“生活该有的味道”。

那时班里一半同学是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一次家。有个女生爸妈离婚后,她跟着奶奶过,冬天还穿着单鞋,上课时总在发抖。班主任把自己的棉鞋给她,她却不好意思穿,说“老师也要保暖”。

你问他们“想不想考大学”?很多人说“能读完初中就不错了”。当每天要为“挤床、抢厕所、能不能吃饱”操心时,“考大学”这个词,太遥远了。

三、“空调宿舍”成了梦想:那些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微光

我真正开始想“考大学”,是在初三看到高中宣传册的那一刻。

册子上印着六人间宿舍,有空调、独立卫生间,食堂窗口里摆着鸡腿和红烧肉。我盯着那张图看了整整一节课,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去那里。”

这成了我发奋的理由。别人在课间打闹时,我在刷题;宿舍熄灯后,我躲在被子里用手电筒看书。有次被宿管抓到,他没骂我,只说“想考出去,就再努努力”——后来才知道,他年轻时没考上大学,总觉得“乡镇的孩子,得靠读书走出去”。

像我这样被“微小目标”点燃的孩子,其实不少。阿明后来去了职业学校学汽修,他说“至少能赚够钱,让我弟不用带米上学”;那个穿单鞋的女生,考上了师范学院,现在在镇上教小学,总给学生备着棉鞋和零食。

我们都知道,广西的分数线低,不是“福利”,是因为太多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他们要翻越的,不只是试卷上的难题,还有带米上学的童年、挤破床板的夜晚、对“生活该有的样子”的陌生。

写在最后:教育公平,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尊严地追梦”

现在总有人说“广西分数线低,太占便宜了”,可他们没见过:

——那些在柴火房里蒸饭的小手,怎么握着笔写字;

——那些在20人宿舍里熬过的夜晚,如何积累知识;

——那些把“有空调的宿舍”当梦想的孩子,付出了多少倍的努力。

教育公平,从来不是“分数线一致”这么简单。它应该是让乡镇孩子不用带米上学,能在干净的宿舍里睡觉,在有肉的食堂里吃饭,能像城市孩子一样,把“考大学”当成自然的目标,而不是需要拼尽全力才能触碰的奢望。

如果你也曾在求学路上遇到过困难,或者见过这样的孩子,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因为每一个被看见的困境,都是改变的开始。

毕竟,每个孩子的梦想,都值得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