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才发现,子女有以下习惯,大多不会孝顺,早留后路
发布时间:2025-08-07 00:31 浏览量:1
最近洗碗的时候,看着碗边的油光,心里总不太平静。退休后闲下来,反而看清了些事。原本想着退休了能松快些,眼前的情形却让我早早盘算起后路。
一、儿子下班后的日常
儿子下班回家,常陷在沙发里看手机。喊他吃饭,应一声却挪不动身;问他累不累,总说“别念叨了”,转头却听见他打游戏的呼喊。前些天忍不住问他:“小时候你发烧,我半夜背你去医院的事还记得吗?如今说十分钟话都难。”他显得很无奈:“现在都这样,您太在意了。”那一刻心里空落落的,日常陪伴尚且勉强,往后还能指望什么?
二、儿媳的嘴也不饶人
儿媳带两个孩子不容易,但抱怨成了习惯。“别家婆婆给买房买车呢。”“带孩子累断腰也没人搭把手。”前几日炖了两小时的鸡汤端上桌,她尝一口说:“油重了,对孩子不好。”我站在厨房里,湿漉漉的手忘了擦。想到当年她坐月子,我半夜煮红糖鸡蛋的日子,说不出话。不懂体谅的人,怎能期盼她往后体贴老人?
三、两个孙辈也捂不热
孙子抱着零食不撒手,想尝一口他立刻护住:“不行,这是我的!”上个月碰碎我的老花瓶,批评几句,他竟跺脚喊“最讨厌奶奶”。孙女追着要五百块的球鞋,说同学都有。老伴劝说看看别的款式,她摔门嚷“你们不懂”。这样的孩子,真能指望他们懂孝心?
四、眼见着这些,我慢慢明白
如果孩子习惯把家人的付出看作理所当然,孝顺多半是场空。并非说孩子一定不孝,而是那些疏忽带来的寒意,像鞋里的小石子,磨得人走不远道。等到走不动时才发现,就太迟了。
真心的孝顺要落在实处。隔壁老张的儿子加完夜班总捎回热乎的豆浆;社区王阿姨的女儿每周来替她染一次头发;楼下老陈腰不好,儿子把旧房换了电梯楼。这些细水长流的惦念,比什么都实在。
知道很多老人不愿深想,总盼着“树大自然直”。可看看周围,不少人对待年迈父母只剩不耐烦。哪天躺在病床需要儿子端水,要儿媳擦身,靠什么支撑?孩子骨子里的品性,像树木生长的年轮,从小刻下了痕迹。
五、和老伴商量后做了些安排
每月固定存笔备用金,养老钱分开打理。身体还算硬朗时,在小区门口摆个点心小摊。不为挣多少,存点应急钱心里踏实。社区老人活动常去参加,交上几位能说体己话的姐妹。日子要往下过,自己找点乐子,比闷着琢磨儿女强得多。
如果发现儿女有这些苗头,该说的要说,更得备条后路。该教的规矩及时教,该攒的钱量力攒。当父母的,不拖累孩子就是给自己留尊严。儿女能尽心最好,如果靠不住,也总得有安稳度日的底气。
人到晚年,心里那盏灯得自己点着。
那天拧开水龙头冲碗碟,看着泡沫在指间打转——水是凉的,心却清明了。不求儿女处处周全,只盼手里有余钱,心里有去处,把剩下的路走得体面些。咱们自己站得稳,比依赖儿女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