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登质量“黑榜”,“国民女鞋”达芙妮转型陷品控之困

发布时间:2025-08-07 21:07  浏览量:2

净利润破亿、营收三连增的达芙妮国际(下称“达芙妮”),正因产品质量问题再陷风波。

近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通报其一款女鞋因勾心长度下限值不达标被判不合格。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2021年以来,达芙妮第三次因同类核心部件质量问题被官方点名。

近年来,轻资产模式虽助其财务改善、焕发生机,却也显露出品控管理面临的挑战。当转型红利遭遇消费者信任疑虑,达芙妮的复苏之路面临考验。

关店超6000家,品牌授权收入撑起营收

作为曾经的“国民女鞋”代表,达芙妮一度风光无限。2012年巅峰时期,其全国门店达6881家,营收高达105亿港元,市场占有率接近20%。

然而,达芙妮当时过度依赖直营模式导致库存高企,与此同时,在面临电商冲击加剧和消费者观念变化时未能及时调整战略,达芙妮自2015年起陷入连续六年亏损,累计亏损额超40亿港元。

持续亏损压力下,达芙妮亟须转型止血。达芙妮首次在2019年年报中提出追求轻资产业务模式目标,2020年正式实施轻资产业务模式,2020年8月,达芙妮宣布彻底退出实体零售。该模式下,达芙妮角色由此前的零售商转型为轻资产品牌商,业务聚焦品牌授权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由加盟商和授权商主理经营、销售及承担店铺租金、装潢及人力等成本。

转型显著缓解了达芙妮的库存与资金压力,并新增了许可权费收入。2021年,凭借模式转型、出让土地收益及出售附属公司所得,达芙妮结束了长达六年的亏损,实现扭亏为盈。截至2024年末,达芙妮拥有111家实体店,较2012年已减少6000多家。

财报显示,达芙妮2024年实现营收3.22亿元,同比增长22.71%,净利润自2015年以来首次破亿,同比增长70.73%达到1.07亿元。2024年,达芙妮来自许可权费收入的营业收入增加23%,由1.04亿元增加至1.27亿元,主要由于授权给线上加盟商的鞋类产品单价及整体数量较2023年增加所致;批发货品销售的营业收入由1.51亿元同比增长15%至1.75亿元,主要由于对加盟商的产品销售数量增加。

不过,达芙妮当前的整体业绩仍远低于巅峰时期,公司或正面临新一轮的市场考验。

三登 "黑榜",勾心不合格成质量短板

轻资产业务模式虽帮助达芙妮实现扭亏,但也因对生产环节的直接把控力减弱,导致品控漏洞的出现,其产品质量问题多次被曝光。

除此次被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查出一款女式皮鞋因勾心长度下限值不达标外,2021年7月,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在消费品专项监督抽查中,发现温州爱携贸易有限公司销售的达芙妮女鞋,存在勾心纵向刚度和勾心硬度不合格的问题;2022年初,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鞋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中,达芙妮旗下一款女鞋再次因勾心纵向刚度和勾心硬度不达标被点名。

“强管控品牌授权”是达芙妮对外宣传的转型亮点,首席运营官王俊刚曾强调公司“直接掌控供应链管理,从源头保障品质”。但现实是,品控失守已成为轻资产模式的隐性成本。短短几年内,类似质量问题反复出现,且均集中在关乎鞋子结构安全的核心指标上,一定程度反映出轻资产模式下品控管理的漏洞,不利于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对品牌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

记者就质量问题及品控管理漏洞等问题致函达芙妮方面,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同时,为支撑轻资产模式,达芙妮将战略重心押注线上,2024年线上店铺激增至790家,贡献了主要销售增量。然而,电商渠道发展的同时,消费者投诉量也有所增加。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达芙妮产品质量的投诉集中于天猫、抖音等平台,矛头直指开胶、断底、勾心变形等质量问题。在轻资产模型中,品牌口碑是维系线上流量的核心生命线,若品控问题持续影响消费者信任,达芙妮在抖音、小红书等新兴平台投入的营销资源,其转化效果可能面临压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主品牌的信任挑战可能波及达芙妮试图打造的高端子品牌“达芙妮实验室”,该品牌主打500-1000元价位,旨在通过设计师联名提升品牌形象。然而,主品牌在部分消费者心中形成的“平价”印象与高端线的溢价定位存在差异。当消费者为联名款支付溢价时,主品牌三年三次质量通报的现实,可能引发对其高端产品线品控能力的疑问:同一体系下的高端线,真能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