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献草证,81双布鞋,72间房……”网友:我们会永远记得!
发布时间:2025-08-12 17:17 浏览量:2
八十年前,胜利的曙光穿透硝烟,照亮了华夏大地。在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苍松翠柏间仍回荡着冲锋的号角 —— 这片被鲜血浸染的红色土地,孕育出坚守信念、勇当前锋的精神火种,更见证了无数青年用生命书写的抗战传奇。
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山河,是大别山的儿女们,以 “一寸山河一寸血” 的决绝,在崇山峻岭间筑起血肉长城。他们或许是扛枪冲锋的战士,是传递情报的百姓,是教书育人的先生…… 却都在烽火中淬炼出大别山精神的硬核底色。
今天,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在这些穿越时空的人物故事里,触摸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读懂青春该有的模样。
“一张献草证,81双布鞋,72间房”
80年光阴流转
这些斑驳物件
抗战胜利的密码
刻在军民紧握的手心里
在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芳畈镇
白果树湾村的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内
一张照片格外引人注目
照片拍摄的是
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
于1944年10月签发的一张献草证
“悟峰乡一保八村徐恒照先生
收到你献给部队的稻草30斤
我们十分感谢
今后我全体指战员当用积极抗战
保卫根据地
努力学习,加强生产来报答你们
并在你们农事生产时
给你们以最大帮助!”
这是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内展览的献草证正面照片(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磊涛 摄
1941年7月上旬
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
进驻大悟山下的白果树湾村
当地老百姓踊跃参军参战
传送情报、捐献粮草等支援部队抗日
“老百姓向部队捐献钱物时
部队会签发捐献证
对捐助行为予以鼓励
并作为支援部队的证明
这些捐献的稻草
主要用于战士们编草鞋
打地铺、喂马等”
这是位于白果树湾村的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外景(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磊涛 摄
大悟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同在大悟山
76岁的陈国胜
仍记得母亲佝偻的身影:
煤油灯下
村妇们手指缠满布条赶制布鞋
战士草鞋磨烂了脚
她们就熬夜
纳出81双千层底
7月21日,白果树湾村老党员陈国胜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肖磊涛 摄
新四军第五师移驻白果树湾之后
为村里修塘、修堰、栽秧
老百姓都看在眼里
“那时候战士们穿的是草鞋
很不结实
穿一天就烂了
我母亲就召集村里妇女们
一起为战士们做布鞋
她们白天干活
晚上在煤油灯下做鞋
一共为新四军战士做了81双布鞋”
陈国胜讲述道
这是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磊涛 摄
1944年
由于敌人封锁禁运
鄂豫边区物资供应非常困难
枪支、子弹、药品严重不足
粮食、衣服、鞋子等也极度缺乏
“在艰难时期
老百姓自发为
新四军捐粮捐草、捐衣捐鞋
体现出共同抗日的决心”
付波说
粮车上的少年
96岁老兵臧海龙
至今记得
1945年的场景
百姓推着独轮车排队送粮
少年班的训练场
晒满金灿灿的稻谷
7月24日,96岁的抗日老兵臧海龙在家中展示军礼。新华社记者 肖磊涛 摄
1945年4月
16岁的臧海龙参军到
新四军第五师13旅39团
在少年班任班长
“我记得,老百姓好几次
推着车排队给部队送来稻谷
我们的训练场上常常晒满了稻谷
那时候
老百姓经常为部队
筹集粮食、蔬菜、鞋子等物资
部队也都会照价付钱”
老人回忆道
7月24日,96岁的抗日老兵臧海龙与女儿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肖磊涛 摄
老人的女儿臧玉霞说
“我父亲常和我讲
新四军的军纪很好
和老百姓同吃同住
借老百姓的东西都会还的
还帮助老百姓干农活
修路、修水渠等
至今在湖北大悟山一带
还留存着许多
当时新四军帮助老百姓修建的痕迹”
72间房屋
安徽宿松县陈汉乡
钓鱼台水库碧波荡漾
1941年4月
这里曾上演一场改变战局的“借房行动”
这是陈汉乡的钓鱼台水库,水库中央树林处为“陈汉沟会师”旧址(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磊涛 摄
陈汉乡综合文化站
原站长洪述奇介绍
当时老百姓对新四军第五师
第七师的到来是非常支持的
“朱湾村的老百姓借给部队
梅家上屋和梅家下屋两处院子
共72间房屋
供第五师和第七师会师
临时驻军使用
并且为部队提供补给保障
以实际行动支持了新四军抗日”
7月22日,陈汉乡综合文化站原站长洪述奇在梅家下屋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肖磊涛 摄
1941年4月中旬
新四军军部
根据日军大举向河南
大别山进攻等情况
指示第七师挺进团与第五师14旅42团
商讨合编事宜
双方于4月24日在陈汉沟会师
这次历史性会师
首次打通了
新四军第五师与第七师的联系
实现了
两支主力部队遥相呼应
12岁少年穿梭炮火抬担架
湖南华容县竹林深处
一座战地医院旧址静卧于此
1943年冬
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在此救治伤员
仅有2名医生、4名护士
12岁少年易祥胜穿梭炮火抬担架
救助伤员
这是7月25日拍摄的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战地医院旧址。新华社记者 肖磊涛 摄
66岁的白果树村村民易国熬讲述
江南挺进支队到白果树村后
白天整休,晚上打游击
有空时帮助村民们挑水、砍柴、做农活
“我的伯父易祥胜当时12岁
由于对地形熟悉
他帮助过战地医院抬担架
将伤员运送到这里治疗
也利用村民便利
帮助部队采购过需要的物品”
7月25日,66岁的白果树村村民易国熬向记者讲述其伯父的经历。新华社记者 肖磊涛 摄
“战地医院建好后
最多时只有2名医生和4名护士
条件极其艰苦
医院不仅为战士们疗伤
还救治了许多当地老百姓
老百姓也自发帮助部队输送物资
传递情报、照料伤员
与战士们并肩作战
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
历史川流不息
精神代代相传
30斤稻草、81双鞋、72间房
在中华民族危机时刻
军民一家亲
共同抵御外敌
历史将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