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鞋院士李小文:考试永远60分,现代版扫地僧,每天一斤二锅头
发布时间:2025-08-14 15:12 浏览量:1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他是“布鞋院士”,一袭布衣脚蹬着一双几十块钱的土布鞋,妥妥滴现实版“扫地僧”。
谁又能想到,这位不拘小节,随性潇洒,考试只考60分,每天一斤二锅头的小老头,竟然是我国遥感领域的泰斗,几何光学的创始人,更是中科院是的院士。
他用自身的优秀证明“人不可貌相”。
在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扫地僧是顶尖高手,武学成就和实战能力在金庸作品中属于顶尖水平。
看似平平无奇的“扫地和尚”,实则是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
他就是“现实版的扫地僧”。
2014年,一张照片火爆全网,照片中是一位干瘪的老头,留着胡须,乱糟糟的头发,脚蹬一双几十块钱的土布鞋,不修边幅的样子正在沉浸整理演讲稿。
除了他个人魅力之外,这位老头身旁桌子上赫然写着“中国科学院”五个大字吸引众多网友的关注。
眼尖的网友立马发现,这位不修边幅,其貌不扬的小老头是遥感届泰斗——李小文。
李小文院士,这位在学术界被称为“布鞋院士”的人物,几乎没有什么华丽的外表,也没有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荣誉。
他穿着简单的布鞋,行为低调,日常生活中更像是一个普通的老人,甚至有些人会把他误认为是一个退休的清洁工。
然而,这样一位在外界眼中平凡的老人,背后却藏着一个充满传奇的故事。
李院士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他的学生时代,成绩并不拔尖,甚至可以说是中等水平,考试常常只能拿到60分。
教他的老师也是哭笑不得,但并没有理由责怪他。
这个成绩对许多渴望获得学术荣耀的学生来说或许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但李小文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坚定了他自己的信念。
许多人会想,一个考试成绩如此平凡的人,如何能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甚至获得如此高的声誉呢?
答案似乎并不复杂。
李院士的成功,源于他对科学的执着与对学术的无尽探索,以及异于常人的智慧。
1963年,李小文十分顺利考上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上了大学的李小文也并没有改掉他散漫的性格,相反,他还依旧秉着不挂科的观念。
对他来说,剩余的时间就是看小说,李小文十分喜欢看武侠小说,在图书馆当免费义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毕业后的李小文被分配到西昌一家农场做活,当时按部就班的生活让他感觉到迷茫。
好在,这个时候恢复高考的消息改变现有的生活。
1978年,李小文考上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后来还凭借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有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也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深造的机会,让李小文真正接触到地理遥感。
尤其是深知国内遥感事业刚起步,可以说接近空白,让李小文寻找到人生目标。
1986年,李小文拒绝美国给出的糖衣炮弹,毅然决然回国投身于研究所工作之中。
1988年,李小文出任遥感应用研究所图像处理室代主任,这一年,他还在国际权威刊物《IEEE》上发表《不连续植被冠层的间际率模型》的论文,引起国际遥感界的广泛关注。
李小文的勤奋、坚韧与极致的专注,不仅仅体现在科研上,也体现在他每天的生活中。
每天一斤二锅头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习惯并非贪图美酒的享受,而是一种面对繁重学术工作时的释放与放松。
这一小小的细节也许可以看出李院士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飞扬。
作为现代版的“扫地僧”,李院士并不追求外界的认可,也不热衷于显赫一时的名声。
他更倾向于静下心来,钻研那些别人看似不起眼、却蕴藏巨大潜力的科学问题。
与那些常常为了荣誉争斗的科研者不同,李院士显得格外淡泊。
他曾说,自己更多的是在享受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而非追求一纸空洞的奖项或头衔。
有的人会疑惑,李院士的这一生究竟值不值得?
他没有轰动一时的发明,也没有频繁出现在各种场合,甚至在年轻时的成绩也未曾引人瞩目。
但或许,正是这种在低调中潜心研究的态度,让李院士在无数默默无闻的日子里,积累了突破性的成果,最终在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
李小文院士是学术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外表朴素、低调,却凭借其非凡的才华和深厚的人格魅力深受师生的喜爱。
他的穿着简单,甚至不拘小节,然而,这种与外界传统认知中“科学家”的形象相悖的个性,反而使他显得更加与众不同。
尽管他对个人形象不加修饰,但李小文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却足以让世人铭记。
他提出的光学工程学会里程碑系列模型,及在遥感领域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为全球科学界的佼佼者。
李小文院士的工作和贡献不仅改变了光学工程和遥感技术的面貌,也激励着新一代科研人员勇于探索与创新,成就了一个时代的学术传奇。
李小文还十分重视教育,即便是每天需要去北师大上课,晚上也会坚持看文献,研究。
他给学生讲课,也是“特立独行”,那些文质彬彬的院士在他看不到一点。
他总是提前一个小时进教室,看着学生一个又一个进来,总是微笑相容。
而他这种外表不急的样子,在学生眼中有着“仙风道骨”的样子。
与许多学者不同,李院士并非仅关注学术成绩,他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人格成长。
作为导师,他始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并乐于接受批评和建议。
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总是耐心回答。
尤其是喝完酒,李小文便会滔滔不绝,一另外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讲问题。
讲到动情之处,李小文还会忍不住抿两口二锅头。
这种开放的心态,不仅促进了学术创新,更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获得自由。
李小文院士的教育方式充满耐心与细致,他始终相信,只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才能真正促进科研进步。
在他的带领下,许多学生不仅在学术上获得了巨大突破,也在个人成长上受益匪浅。
他的教诲不仅停留在课堂,更融入到学生们的生活和未来事业中。
除了关注学生,李小文院士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他通过捐赠奖金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他的行为不仅激励了学生,也为整个社会树立了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榜样。
2001年,李小文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对于任何一个科研者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可即便是如此,李小文上课仍旧“我行我素”,上课时仍旧一身粗布衣,不修边幅的头发,脚踩老布鞋,所以大家也就十分亲切成他为“布鞋院士”。
2014年,李小文上课的照片火爆全网后,网友称他更像是深藏不漏的“扫地僧”。
而喜欢看武侠小说的李小文自诩自己是《笑傲江湖》的令狐冲,洒脱、不羁的性格十分相似。
李小文院士用一生都在诠释“腹有诗书气自华”。
令人惋惜的是,在2015年1月10日,李小文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
这样一位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科学巨匠,谁有不生敬佩之情呢。
布衣院士的离去,人世间也再去“扫地僧”。
环球网:《“布鞋院士”李小文病逝 世间再无“扫地僧”》,2015-1-11
澎湃新闻:《“布鞋院士”李小文逝世前一周仍发博文,称转基因之争易站队》,2015-1-10
中国新闻网:《中科院院士光脚穿布鞋做讲座 被称“仙风道骨”》
- 上一篇:鞋底摩擦系数测试仪
- 下一篇:安尔雅家用鞋架推荐哪款?盘点10款,耐用性价比高!